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裸条”借贷,校园消费时代的资本闹剧

(2016-06-22 08:04:31)
标签:

杂谈

本文为深圳特区报专栏稿,刊于6月22日
“裸条”借贷,校园消费时代的资本闹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引发了诸多悲剧和闹剧。
    河南一位大学生因为贷款60万元无力还贷而跳楼自杀,这是校园贷的悲剧。女大学生持“裸条”替代借条贷款被贷款机构曝光裸照的方式催收,则更像是荒诞和充满讽刺的社会伦理剧。
    无论悲剧还是闹剧,都是消费时代的现实,也留下了资本主导和变异的社会省思。
    “裸条”语境下的校园贷,和常态金融机构发放的助学贷款完全是两回事。后者属于社会公益性质,贷款利率为常息、低息甚至无息;前者则属于市场化的民间贷款,既非助学性质,也非为了教育分期、学车分期等自我提升类的贷款项目,而是门槛较低、为学生提供个人消费的贷款项目。据融360一项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是由于购物需要(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
    校园贷看上去门槛很低,只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办理贷款。有些贷款网站甚至为了拉学生贷款,承诺“不电话家长”。所谓“裸条”--对象主要是女生,手持身份证拍裸照就能获得贷款。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也没有不合常理的低成本贷款,低成本校园贷的背后,则是大学生们不得不付出的高昂代价。
    譬如“裸条”借贷,低成本的借贷搭上的是女大学生的尊严--即使能够还上账,个人尊严也已经隐秘地被主动出让(卖)。因而,低成本校园贷和“裸条”借贷,是贷款机构设置的资本圈套,巧妙地抓住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半是诱惑半是欺骗地让大学生入彀。一旦入彀,贷款机构就不怕收不上款来--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恐惧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被曝光,因而会想方设法还贷。何况,每个借贷的大学生背后,还有不惜一切为子女计的家长。可见,校园贷的低成本,是加引号的,其隐含的借贷压力,要比那些民间高利贷还要厚黑狠绝。
    校园贷本身就属于高利贷。只是紧盯的贷款对象是大学生,借贷成本和催缴形式更具欺骗性。
    无论是金融机构贷款,疑惑民间借贷,借与贷应该签订符合法治规定和社会伦理的契约合同。首先,借贷利率要符合24%和36%构筑“两线三区”--24%利率是司法保护区,24%-36%之间是自然债务区,高于36%是无效区。其次,若合同约定借款人逾期不还贷贷款机构可以曝光个人信息的做法,则是可以的。贷款结构在网站公布借款人影响的身份信息,似乎于用曝光“老赖”的方式催缴贷款。但是,曝光须有度,不能以侮辱借款人人格和违反公序良俗的方式催缴贷款。
    “裸条”借贷自始至终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甲方乙方是以不平等又不文明的方式形成了荒诞的借贷关系。
    因而,无论是低成本曝光个人信息的校园贷,还是违反社会伦理常识的“裸条”贷,都应好好管一管了。符合法理情的借贷关系,借款人应以自身的信用或财产作保证,或者以第三者作为担保才能贷到货币资金。包括“裸条”借贷在内的校园贷,显然不符合正常的借贷关系,逼死人的校园贷和曝光女大学生的“裸条”贷,已经发酵为社会公共事件。监管机构,应该主动介入调查,对不规范的校园贷亮剑了。
    民间借贷,应该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是脱离监管的“地下金融”,更不能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金融”。因而,对于民间借贷,亦通过立法建制和监管跟进的方式,摸清民间借贷的规模,厘清民间借贷的流程,规范民间借贷的担保,促使走上市场化的正途。
    针对校园贷,监管层应该进行一次全覆盖的专项治理,尤其是那些面向大学校园的网络校园贷平台,清理整顿已是迫在眉睫。对于那些深陷校园借贷的学子们,学校、家长和监管机构也应联合开展全面的“拯救行动”,让学子们摆脱违规校园贷的困境。
    大学校园应该增加金融知识的教育, 让学子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和涵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要指出的是,舆论场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责任感,而不是以调侃和围观的方式炒作所谓女大学生“裸条”借贷。否则,舆论监督的正能量就会淹没于庸俗的网络围观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