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市寒冬来袭还是乍寒还暖?

(2015-06-26 22:46:46)
标签:

杂谈


(作者为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车市这些年一路高歌,远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车市。全球知名豪车品牌,都想在中国淘金分羹--要么合资建厂要么对华输出最前沿车型。
    本月车市却有些冷。据6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消息,广东多家宝马经销商近段在降价促销,其中,广州宝悦宝马5系列最高优惠12.26万元,粤宝趁12周年店庆举行宝马5系底价冲量优惠13万元活动,广州广德则推出宝马5系购车送大礼包。不仅是宝马,奥迪、捷豹路虎、沃尔沃等大部分豪华车品牌2015年5月在华销量处于下滑态势。而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主流合资汽车厂商在5月皆陷入负增长。
    6月份属于卖车淡季,车市有些“冷”并不令人惊奇。但进口车、合资品牌和国产品均呈现量价齐跌的尴尬,就不能不说中国车市或真的有了寒冬来袭的趋势。当然,中国车市到底是迎来韩冬季抑或是乍寒还暖,还要后续观察。目前,尚不可轻言车市拐点来临。
    很多机构提供的车市数据复杂紊乱,非专业人士很难理出清晰头绪。但车市供需数据很有参考价值,车市供需失调就会引发市场连串的催化效应。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在销售旺季的5月份,全国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7.3%,虽然较4月份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同比上升8%,处于警戒线之上。而去年12月份,该协会就向工信部和商业部递交预警报告。
    相关部门的应对且不管它。肯定的是,库存过高,供过于求,车市就不景气,经销商只能打“价格战”游戏。但是由于车价的税费“底线”--宛若楼市的土地价格基础,决定了经销商“降价游戏”不可能达到消费者预期,因而会使经销商的库存再次累积。
    生产厂家也产能过剩,受中国车市高涨的鼓舞,往往是什么车热销就一根筋地生产某种车型,如SUV和MPV。这就形成了畸形的车市链条:消费终端在等着降价,在货比三方,关键是容量有限,因而对车市存在观望对车价抱有更多降价期冀;销售中端被生产商推来的库存高企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降价幅度有限,因而备感焦虑;生产前端产能过剩,只能通过惯性的库存转移转嫁到销售方...现在的车市和高库存的楼市有得一比,降价不“痛快”,产能又累积,消费者又观望。楼市还在困局中,车市是否可以突破当下的市场围城,很难预料。
    破解这一尴尬,减少产能消化库存是必然之举。但要理顺这一市场逻辑,需要时间--关键是现在的库存和产能怎么办?更要者,市场尤其是民间冀望的进口车关税减让,其实早已完成。所谓进口车零关税,不过是市场的一场传闻。更需要启蒙的是,进口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终端价格,其实并不在于关税,而在于固化的增值税和高企的消费税,当然还有不同层次经销商的利润及各种费用之叠加。简单言,即使进口汽车关税为零,进口汽车进入普通人车库的终端价格也是不菲天价。
    国产车呢?这些年一些知名国产品牌也在高端高价化,譬如长城中大型SUVH9这款车,其价格已经冲破20万元的国产同类车型价格天花板,足以叫板同级合资品牌车型。
    进口车价格降不下来,合资车和自主品牌也维持在相对高价水平。就此而言,中国车市的消费者们,希望中国车市价格大幅降低,将和等待楼价下跌一样是无言的结局。
    至于车市治理的价格调整,如相关部门对跨国豪车品牌的反垄断亮剑--众人已经明了,由此引起的汽车价格下降几可忽略不计。更困窘的是,基于中国环保大势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汽车尾气排放几乎被各路专家和政策设计者们视为罪魁祸首。通过税费附加,提高消费者的购车用车成本来减霾,也是未来的政策方向。
    价格难降甚至有升的趋势,再加上中国车市容量渐趋饱和,中国车市的未来并不令人乐观。当然,新能源汽车可能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成本因素和技术成熟短板,也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即使新能源汽车有着美好的未来,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的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