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为媒体专稿,请勿转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又到高考季,第一天的作文题目可谓全民热点。从7日起,从舆论场到自媒体界再到各路专家精英,都会对全国和各省市区高考题目品头论足,甚至形成专家学者“重写作文”的热潮。到笔者写稿时止,各大门户网站已经汇总了各地作文题目,大抵还是老样子,材料作文为本,文体不限,800字左右,不得抄袭套题云云。
这些“规矩方圆”,确实必须。但材料选择,还是逃不了技术主义的窠臼,出题者挖空心思要出奇出彩,不仅要关切考生怎么考,而且要关注考试后各路媒体集中亮相时的舆论场考问和公众品评...以免被人视为出题人没有水平。
简言之,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失却了考查母语应用的基本意义,而走入了考学生和被舆论考问的误区。在此情势下,各地作文题目难免陷入奇、怪、乱、难的窠臼,有些材料命题形散神也散,难以让考生落笔。因而,高考过后,总会出现一些调侃性的“零分作文”,
更会出现一些考生以怪治怪的作文,如文言文,繁体文等等。总之,有技术主义的考题,就有技术主义的考生。在此技术主义下,高考作文最本质的内涵早已不在。
何为本质内涵,笔者以为有三:一是考生文字、句读、逻辑和篇章布局合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二是考生价值观判断符合常识性的价值观,文意创新可但不可“为赋新词强说愁”,在题材和文本上故意求险追奇。三是无论材料作文还是直接命题,都不能违背作文考查的本意,故意为难学生,空耗学生精力,人为制造焦虑。
最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作文材料让学生没有歧义,评判标准相对客观统一,这样才公平。以此标准来评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笔者以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一卷)出得最好,材料平实,让考生大抵都能把我题意,而且就此写一封信,可谓返璞归真。这一题目,让所有考生都有信心,但要写好并不容易。因而,这篇材料作为真正起到了语文考核的基本目的--谁不会写信呢?但又达到了选拔人才的目的--现在还有几人用笔写过信,尤其是90后这样的新新人类。更重要的是,书信人人会写,但要写好也很难。
此外,上海、江苏的题目也没有刻意为难考生,沪市从人心“软”和“硬”破题,江苏从一段描写“智慧”的话引起,要求考生自选角度为文,整体难度不大,考核字句章篇和逻辑的目的基本达到,亦可由此考核考生认识能力--毕竟心的“软”和“硬”也颇具有象征深意,把握哲学意蕴拔高文意,必须下番功夫。至于“智慧”,如何写好这篇作文本身就考验考生智慧
至于北京试卷,两篇作文“二选一”,让考生有选择权,这是可取之处。一篇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些过于平实(有些像小学生作文),但也恪尽不为难考生主旨,值得肯定。但另一篇很高蹈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却在故弄玄虚,为考而考的痕迹颇重,实为等而下之。
浙江的很文气--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反动,但有些做作;天津的平实有趣,拿“范儿”考学生,很典型的北方意味,符合天津卫的地方文化特质;安徽、山东和湖南的太酸;广东、湖北和重庆的太扯;四川材料太啰嗦,中心思想倒也集中,“老实和聪明”不失为好题目。
16卷高考作文在不同人看来,也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一般,不可能整齐划一。但须指出的是,高考作文题目不能偏离平实客观--即如前述的“奇绝险峻”就偏离了高考作文的方向。
笔者以为最好的作文题目不是让考生抒情、煽情,更非滥情,而是在文词通顺和逻辑自洽中战线思想的深度。因而,所谓散文和记叙文,远不如议论文来得重要。古代科举,虽然最终落入八股窠臼,但也是以策论为主。即便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除了行政能力测试外,也好考一考申论。用文字和逻辑表现思想,还有比论说文更好的吗?
前一篇:公积金信息仅有“透明”远远不够
后一篇:IS攻城略地与奥巴马的战略失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