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6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请研究员)
治愈通缩和扭转经济下行趋势,中国版量化宽松(QE)“不存在”--这是官方给出的论断。因而,评价中国货币政策--不能看是否和美版、欧版和日版QE的“相似”而草率用“中国版QE”这个词。中国货币政策,这届政府给出的是“一揽子”--工具箱里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综合运用和腾挪。
因而,定向降准也好,地方债置换也罢,或者说打开的降息通道...都是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来自央行6月1日的最新消息是,PSL(抵押补充贷款)又来了,这回来了1.5万亿,利率还比去年低了很多。具体言,上次PSL发生在去年4月,万亿PSL通过央行到国开行,期限3年,利率4.5%;本次PSL期限3-5年,利率大抵为3.1%。
货币政策层层加码,多手段宽松,央行因时因势而为,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长期动作--只要调结构的目标和稳增长的任务没有完成。
现实情况是,降准、降息通道的打开,是有限度的--即使是零利率的宽松,也不可能达到目标。美国三轮QE就是典型,即使将美国经济拉出危机泥潭,但是美版QE退出一年多,但美联储加息时间表还未定下来。因而,货币政策单纯性的降利率和印钞票,往往带来覆水难收的负面后果。所谓放水容易正常化难,即是此理。而紧随其后的日本和欧洲,QE的刺激效果也有待观察。
基于美日欧三大市场的经验和教训,调结构和稳增长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国,不可能像没有调结构之忧的西方市场那般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一股脑货币宽松放水。因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调是稳健,而且是多手段并用的稳健。如果说去年货币政策是调结构为主,今年则是调结构与稳增长并行不悖。
深谙决策层宏观政策的导向后,就不难理解政策工具箱的综合运用了。由是亦知,央行PSL不过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其中之一。
当然,PSL两次运用、额度增加、年限延长和利率降低,则是这一工具在综合市场变化后的新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扩大流动性。不同的是,和降息降准对商业银行“普惠”的流动性释放不同,PSL主要针对特定银行国开行,提供更为可靠、定向和减少地方债和不提升杠杆率的方式,向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有观察家认为,此轮PSL将相当于两次降准。其实,PSL的意义远大于此。相比降准降息带来的流动性恣肆而且并非全部注入实体经济--甚至引发资本市场泡沫的负面效应,PSL具有可控性的基础货币投放作用。
PSL的效用等于“央妈”给予最听话的孩子的资金挹注,以树立一个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定向投放和化解政策工具太多负效应的榜样,以便让一揽子货币政策发挥合力,而不是工具运用越多副作用越大而导致货币政策被稀释。因而,PSL具有结构性的示范效应,是“央妈”从货币政策多元化到货币政策集约化的转型。
因而,“央妈”通过两轮PSL实验,也许未来PSL会从国开行扩大到所有商业银行。由于地方债置换处于政策力推而商业银行缺乏动力的尴尬,未来将地方债作为PSL抵押品已是毫无悬念。关键是,此轮PSL除了旨在提供长期流动性,亦可稳定长期利率预期。因而,对商业银行而言,有助于增加其购债兴趣。
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缺乏约束的趋利选择。既往基于利益选择和地方政府形成了无节制和不正常的融资关系,导致地方债高企的乱象。调结构的改革和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或让商业银行消极以对,或促使沿着趋利惯性选择性执行“央妈”政策。
“央行”再行PSL,可谓用心良苦。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揽子投放,凸显中国新常态的结构性难题,没有结构更新,所谓稳增长就会重蹈烧钱买增长的覆辙。因而货币政策不可能像美欧日那样一味放水,“央妈”只能将货币工具一件件轮番使用。降准、降息已经打开通道,但不可能过频过度使用。通过PSL则能对短期和长期流动性以及长期利率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这是较为稳妥的政策手段。二是当下的主要矛盾在于地方债难以消化、流动性方向有偏和融资成本高企。在此逻辑下,“央妈”货币政策不是简单地治通缩刺激增长,而是消解经济结构中的顽症痼疾。
就此而言,PSL不过是货币政策复方药中另一剂药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