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是中国影坛的大佬级人物。在影界公认的第五代导演“三剑客”--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中,冯小刚也有后来居上、雄霸江湖之势。但冯小刚还是老了,在上周他参与的一档节目录制现场,突然向综艺电影开炮,认为综艺电影过分营销忽视本体。中招的综艺电影包括了《爸爸去哪里》、《奔跑吧兄弟》等,冯导认为这些快餐式电影“只要颜值高,不努力也能红的感觉”;“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一句话--快餐电影太俗太没文化,太过迎合观众趣味而失去电影应有的价值。
这通批评若出自严肃的文化批评家或道德家,网络世界也就是冷嘲热讽一阵然后风过无痕了。可是冯导,他的影视发迹,也有着看上去不那么文化和高大上的过去。从做王朔的马仔,到北京痞子电影的试水,再到贺岁电影的起步,还有和张冯二位大佬曾经跟风“申奥”的电影竞赛,冯导的从影之路何尝不是迎合观众娱乐趣味、基于功利的票房主义?从江湖游卒变成江湖总舵,那脸子突然就变了,曾经的不堪变成了现在的倨傲,开始以道德家自居。这,只能说冯小刚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于是也不自觉成了“九斤老太”,开始絮叨着指责后辈--七斤和八斤们的一代不如一代。
难怪,在冯导猛批综艺电影时,有人揭短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私人订制》也不怎么样。更有网友挖苦小刚,当时有人批评《私人订制》时,冯小刚竟然深夜连发七条微博,骂人家“大尾巴狼”。
这种揭短又准又狠。冯小刚瞄准综艺电影的确有些过分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职能无外乎三:娱乐、宣教与审美。三者中,娱乐至上是基本原则,这是常识。冯小刚自己的影视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贺岁片甚至“申奥”片,固然引起诸多争议和批评,但是赢得观众追捧和票房力撑,这是他从普通导演成为大佬导演的基础。没有娱乐,观众谁去鸟你--票房毒药再文艺又如何。即如冯导自己所言,“随便拍的《私人订制》一周4亿元,认真拍的《一九四二》不卖钱。”
靠娱乐电影发家,玩文艺电影观众并不买账;发了家的冯小刚却又转过来批评娱乐电影的“票房主义”。这才是冯小刚的逻辑悖谬之处,也让人抓住了小辫子。
诚如前述,现在的综艺电影,的确不那么文艺,但有观众缘,观众乐于为此类电影埋单,这完全符合娱乐导向下的市场规律。严肃的电影宣教和审美卫道者可以批评,靠娱乐和票房主义发家的冯小刚呛声则让人觉得怪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因而,曾经文艺的张艺谋和陈凯歌可以向综艺电影开炮,秉承文艺至上的第六代导演们更有资格批评综艺电影,冯小刚的批评则经不起推敲。该批评的导演们在缄默,不该呛声的却跳出来了,只能说冯小刚的“大嘴巴”不合时宜。
功成名就的老人总是不惮于批评新人,艺术家如此,普通人亦然。这种个人为中心的本体主义,体现了常识性的逻辑--批评者垂垂老矣,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想想当年白桦和韩寒骂战的自找没趣和王蒙称许郭敬明的顺势而为,老传统对接新生态的优与劣立马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语境下,娱乐文化的变奏则是以年乃至月为期限的。因而,对于新时代的娱乐作品,不应过于苛责,只要内容合乎法治和道德规范,有市场就值得肯定。
冯小刚老了,尚有一颗贺岁的心,却乏了一颗综艺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