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为最新一期深圳特区报“思与辩”访谈稿
引子: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
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
作风问题。“走读”现象为何如此泛滥?它有何危害?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本期“思与辨”进行探讨。
■主持人:尹传刚(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嘉宾: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走读”是尸位素餐、庸政懒政的表现
主持人:干部“走读”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但其比例之高、数目之大还真是少见。为何会出现“走读干部”现象?
张敬伟:交通路况改善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给家在城里的基层干部提供了“走读”便利。当然,“走读干部”现象之所以大量出现,也是官场庸俗作风发酵的结果。以前,相关部门对基层干部的“候鸟”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不好管、不方便管,有的甚至认为这体现了管理上的人性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走读”的惯性,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走读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淡漠了自己公职人员的身份,忽略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不接地气,对基层民众缺乏感情。也有部门基层干部,将基层工作视为“临时驻点”,心根本就不在基层,人又怎么会留下?
刘国强: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也即通常所说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体制不完善。现在,对于干部的考核、提拔任用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民众在领导干部的升降去留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小。这导致许多“走读”干部唯上不唯下,在思想上脱离群众。“走读”的表象之下,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走心”问题,是尸位素餐、庸政懒政的表现。
王琳:有些“走读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愿与群众交流,也不愿为群众办事,尤其不愿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一味留恋城里家庭生活的温暖舒适,耐不住乡村生活的清贫条件,因此常常往城里跑。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不强,加上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又不够,对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又欠科学,这些都催生了“走读干部”的大量出现。
“走读干部”,走的是干部本人,伤的是群众的心
主持人:有人说,干部“走读”是人之常情,谁还不想念家人。是这样吗?干部“走读”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
张敬伟:对于“走读干部”,不能视为人之常情的小事。凡涉公权力,官员言行皆非小节,而是攸关民生的大事件。尤其基层干部,把基层当成“办公室”,自己充当政策“传声筒”,身在基层心在家,会让基层工作浮漂不扎实,也会被基层群众看轻。这样的基层干部不想干事也干不成事,无所作为也是腐败,岂能是小事,决不可小觑。
一般说来,“走读”的危害有三:滋生腐败。譬如有些“走读干部”要用公车接送,甚至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容易导致“车轮上的腐败”;不接地气。和基层群众存在疏离,基层工作难以做好;形成管理真空。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很难做到有效处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影响党政威信。
“走读干部”,走的是干部本人,伤的是群众的心。基层干部是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如果对群众的事情不上心,等于党政系统在基层的毛细血管发生梗阻,阻则不通,再好的政策也不会传导至基层惠及民生。
王琳:“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反映了各级官员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下去,必然会于无形中在干部与群众中竖起一堵墙。基层干部与群众在一起的时间少了,群众有事就会找不到干部在哪,干群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刘国强:这一现象之所以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显然是因为这些干部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直接的危害是使基层治理空洞化,既不能及时有效地落实上级相关政策,也使基层干部对民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加以解决,更不用说尽心竭力谋划和领导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了。媒体曾报道,四川一位老人在工作日去乡政府反映问题,跑了20多趟都扑空,这就是“走读”造成的典型案例。这样下去,“走读”也必然导致干部工作作风的败坏,继而影响到干群关系。
严格问责制度,让“走读”的干部不能走、不敢走主持人:强行要求基层干部必须住在工作的地点,或一周必须在工作地点住满多少天,这也只是形式主义。如何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治理呢?
王琳:专项整治、教育整改当然都是对“走读干部”的治理方式,也都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对“走读干部”进行有效治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治理“走读干部”的关键,是要改革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当基层群众真正掌握了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权,当基层民主真正贯穿在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干部“走读”现象自然会得到遏制。
张敬伟:基层干部就该有基层干部的样,扎根基层。但要基层干部断了“走读”的念想,还是要靠制度来解决,让基层干部不能走、不敢走和不愿走。严格考核制度,量化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加强基层干部值班制度等,戴上不能“走读”的紧箍咒,基层干部就不能轻易“走读”,还应通过严格追责的方式,加大其“走读”成本,加大党纪政纪惩戒力度。
刘国强:解决干部“走读”问题的根本办法要靠制度。比如,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严格问责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了、走不远,提拔、任用干部制度向那些能沉下心、真正踏实为百姓办事的干部倾斜,完善领导干部的评价机制,让群众参与进来,让“走读”的干部走不了;另外,切实推进公车改革,规范财务报销制度,让“走读”的干部走不好。此外,还应分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异地任职的基层官员解决实际困难,在为民服务和家庭温暖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让习惯“走读”的干部不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