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豪车顶风加价 反垄断须硬起来

(2014-09-16 08:26:08)
标签:

杂谈

深圳特区报“思与辩”访谈之四

漫画:冯大美

引子:

顶风涨价。从今年7月份开始,持续三年的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逐步升温,包括捷豹、路虎、奥迪、克莱斯勒、宝马等一批品牌相继宣布整车或零部件降价,以回应

反垄断部门调查。可谁曾料到,一批品牌此前的动作不过虚晃一枪,无视市场规则和消费者利益,不放过任何暴利机会。“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反垄断高压

之下,奔驰、保时捷等豪车品牌却逆势加价,继续涉嫌利用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不能不让人感到愤怒。为何仍有部分车企和经销商心存侥幸?我国对涉

嫌垄断的车企的处罚是否过低?怎样让“坏孩子”规矩起来?本期“思与辨”对此展开讨论。

■ 主持人: 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嘉 宾: 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舒 锐 (法律从业者)

垄断车企和销售商的顶风加价,是对中国市场的蔑视

主持人:在反垄断高压之下,仍有豪车品牌“顶风作案”加价销售,仍有部分车企和经销商心存侥幸,说明了什么?

张敬伟:他们心存侥幸的主要原因就是法治不健全和监管跟不上。对涉嫌垄断的车企罚得轻,让他们看扁了。那么多的豪车品牌被反垄断利剑所指,可目前开出的罚单都不能令人满意。反垄断利剑若成了“银样镴枪头”,那些久经反垄断沙场历练的“坏小孩”哪有怕它的道理。垄断车企和销售商的顶风加价,是对中国市场的蔑视。

刘国强:这一现象说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目前采取的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措施,对一些豪车品牌的价格垄断仍然施压不够。比如重罚轻管,罚单开过了,但如何监管汽车行业的横向垄断,有没有进一步的处罚措施?如果这些都付诸阙如,这样的话,反垄断就很难落实。销售企业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违背商业伦理去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舒锐:他们之所以心存侥幸,首先在于拿捏住了部分消费者的不良消费心理,不管怎样操纵价格,都有人最终为此买单;其次在于这些豪车大多数都是外国品牌。虽然《反垄断法》于2008年就已经生效,但直到2013年初,我国才迎来首张外企罚单。一些国外品牌的生产销售者仍然还存在特权心理,并没有领会到我国严厉整顿市场、涤清垄断的决心。

再者,目前反垄断以事后追究为主,并未形成集工商、价格等多部门于一体的执法合力,对零部件供应、整车销售、售后维修各环节进行动态监管不到位。利润有多大,胆子就有多大。

对车企和经销商的违规经营活动监管到位,及时从重惩处。

主持人:一些跨国车企之所以敢于知法犯法,违法成本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不久前有关部门对12家日本零部件和轴承企业开出12.35亿元罚单,看起

来挺多,但平均起来只有1亿多;11日,湖北省物价局对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罚款2.4858亿元,对湖北鼎杰等8家奥迪经销商罚款共计2996万

元。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额度?

舒锐:从各国执法、司法实践来看,我们对于垄断企业的处罚相对其他国家较轻。尽管上亿元的罚单是不小的数字,但对于那些获取垄断高利润的跨国公司而言,并未伤筋动骨。

另外,从政府部门而言,反垄断的调查执法应该避免急风暴雨的形式,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监管,只要企业或者行业存在垄断行为,都应该严格、及时、高效地查处。只有实施常态的监管,才能防止一些企业滋长侥幸心理。

刘国强:这样的处罚力度确实小了。日本普利司通轮胎因涉嫌垄断被美国课以4.2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当然,目前的这种一次性处罚,很难定出个孰轻孰重的标准来,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制约价格垄断的机制,在于能否对车企和经销商的违规经营活动监管到位,及时从重惩处。

张敬伟:反垄断,就要有打“落水狗”的精神,一旦抓住车企或经销商的垄断证据,就大胆地罚他个倾家荡产,他们自然会老老实实。

填补销售渠道的政策漏洞,反垄断部门必须严起来硬起来

主持人:之前被曝光的宝马、奔驰、捷豹、路虎等品牌的部分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远高于国外市场,差价甚至达到三倍,一些车型的零整比居然是发达国家均值的四倍多。他们在欧美往往是不敢垄断市场的“优等生”,在中国却变成了抱团垄断的“坏孩子”。使部分豪车在中国市场规矩起来,你们有什么建议?

舒锐:为什么会这样?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肇因不是关税过高,而是垄断惹的祸。刚性的消费需求,遇到垄断性的经营霸权,便孕育了种种高价“怪胎”。

要尽快调整现行《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进口汽车流通经销服务领域实施4S店为基础的单一模式。依据条款,进口汽车厂商通过在中国市场设立分公司或授权独家总代理,全权控制经销商的售价、掌握各经销商的配额,政策漏洞赋予进口汽车厂商最高支配地位。他们可以利用这种政策上的支配地位以及凭借资金、技术、知识产权、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垄断地位,从事不正当竞争。

刘国强:国外一个汽车品牌有很多经销商经营,而在中国,从汽车销售到零配件服务,只有单一的4S店渠道,使市场缺乏竞争,容易形成纵向垄断。只有形成多元化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垄断局面。

张敬伟:在制度有力的国家,车企是“优等生”不是因为有道德,而是不敢作恶。欧美市场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垄断行为从来都不手软,几乎每笔罚款都是天价大手笔。越是有名的车企和经销商,越是这些国家的反垄断部门紧盯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填补销售渠道的政策漏洞,通过市场机制,重整跨国车企、经销商的利益关系,让他们不能抱团垄断;加强监管,对所有车企和经销商形成长期的心理威慑;反垄断要稳、准、狠,让其心服口服;对于处罚,应该依法严惩,该罚多少就罚多少,甚至让其承担刑责。反垄断部门必须严起来硬起来,罚得垄断者叫苦叫疼,让他们从此在中国市场安分守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