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5日,广西宣布将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大力促进住房消费。这也是继绍兴后,第二个对差别化住房信贷调整的地区。近日,随着地方松绑限购,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期集中网签量上升带来的“小阳春”,但随着批量的消化,放松限购并未对地方楼市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部分地方转而放松对购房者影响甚大的限贷。
各地在试探中松绑楼市破局,地方救市形成骨牌效应。2011年开始的40余城限购政策,至今全部放水。不仅如此,依样学样之下,地方救市也在层层加码,先是取消限购,继而进行限贷调整,更有一些城市采取契税减免或补贴购房,全面无节制地救市。譬如包头,在当地政府举办的“中国·包头2014房交会”期间,制定了惊人眼球的购房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房交会组委会发放面额15000元/套“百姓购房券”,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给予所纳契税100%的补贴等政策。(见8月5日《包头日报》)
今年以来,楼市之冷,从一线城市一直传导至二、三线城市。连续数月的70个大中城市楼市统计月报,凸显楼市成交量及新建和二手房价格呈现大范围走低趋势,地方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是政绩压力,GDP增长中央虽予缓颊,但各地增长惯性还在,楼市作为近年来各地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之时,各地稳增长还是要靠房地产来拉动。房地产不景气,动了各城各地发展的根基,各地面对楼市相当焦虑,总是不停地尝试松绑楼市以观上意。一个城市松绑成功而无来自上层的阻滞,其他城市自然是跟风而进,使出浑身解数,比谁松绑得快,看谁松绑得彻底。
其次是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压力。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公开的事实,地方卖地冲动,也是冲着土地财政而去。事实上,土地财政在房价的构成比例,至今也是糊涂账。更主要的是,各城各地摊大饼式的大发展,或者通过林林总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措资金,靠的也是土地财政。楼市不彰,中央划定土地红线,而且中央命令地方债责任,既要考核地方债规模,更要各地承担起地方债的主体责任。老的债务难以消化清偿,在建项目难以完成,这才是地方政府热衷救市的最根本原因。
今年以来,决策层并未像以往那样出台新版楼市宏调举措,即使是酝酿多年并且在沪渝两地试点的房产税也未浮出水面。楼市政策方向,还是以现有的宏调政策为基准,只是央行和银监会对释放刚需对各银行“喊话”---促其加速放款审批和给予利率优惠。但在执行层面,则依然由各银行自主。此外,就是中央加大对地方建设保障房的考核力度,既考核其建设速度,也考察其专项资金投入。决策层思路十分明确,让楼市调控从政策性主导放归市场调节。
宏调政策组合拳,看似强势有力,但在地方和开发商看来,却屡屡变成乏力孱弱的“空调”。这,恰恰是行政命令干预楼市的尴尬,让市场主导,楼市即刻打回原形---原来的繁荣热闹不过是行政力推信贷刺激的虚妄风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公共权力主导下的楼市泡沫。楼市遇冷,从经济学意义而言,是挤泡沫去杠杆的过程,也是促使楼市从紊乱走向健康的毕竟之路。各地若能经受住楼市低垂的压力,从楼市依赖的逼仄困境中走出来,眼观六路,走上产业多维和转型升级之路,才和中央调机构稳增长和促民生的政策主调同频共振。
笔者以为,决策层默许地方有限救市,是为了缓解各地压力,但绝非放纵各城各地重走楼市刺激经济之路。现在,各地救市加码,等于再走回头路,旨在将楼市退回到投机的轨道上来,显然这是不可持续的。可以预期,各地大张旗鼓的楼市松绑可能会遭遇决策层棒喝和阻遏。否则,地方救市加码,等于否定了上半年中央调结构的努力。决策层对执行面集体有意识的楼市执行力偏差,绝不会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