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全国房价普降局面确立。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0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多达55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也增加到52个,这成为2011年1月开始统计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以来下跌范围最大的一次。
几度宏观调控,几度经济周期,市场一直在呼唤楼市拐点---但“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雨点,人们期冀中的楼市拐点还是没有来。中国楼市,的确纠结:在官已成拉动地方政绩的有效手段,土地财政更成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商则成为地产资本创富的乐园,楼市摊子大利润也大,跟着政府发财,没有风险;在银行则是乐于为房地产开闸融资,利益均沾;在炒房者则伺机而动推波助澜。高企的房价,在众多利益因素推升下而形成。
市场观望者和弱势无房者,他们真心希望楼市稳下来,房价降下来。他们心目中的楼市拐点,期望值是房价越低越好。喜欢预测楼市走向的专家与机构,则对楼市拐点有自己的逻辑。他们从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的观照中看出中国楼市的问题来,尤其是当每一轮楼市调控来临时,都会惊呼楼市拐点来了。这种拐点论,当然也是期望房价降下来,但他们有更为多元的期待,即希望挤压楼市泡沫,市场稳定。尽管如此,他们的责任感和专业评判,还是被主观认知的自负和对中国楼市多元的利益架构不熟悉所模糊,此类拐点论往往变成书生意气了。还有一种楼市拐点论,即政府、开发商和已经买房的,其楼市拐点论是房价要稳、楼市要维持正常节奏,楼市焦虑、恐慌、救市论皆出于这部分群体之口。
故而,楼市拐点论,固然早就喧嚣于市场,甚至形成大合唱,无论是谁,若不说一说楼市拐点,就宛然不懂楼市。但拐点论,实在是太复杂、太纠结了,内中蕴含的诸多利益博弈,绝非简单的房价下降这么简单。
还是简单一些,回复到楼市降价的拐点论上来。国际统计局的6月份的数据,的确呈现出一种楼市趋势来。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房价格和二手住在价格,也呈现出环比下降的情形。这意味着,全国楼市,在下半年出现了逐月(起码5、6月份)下降,这给人一种7月份也会环比下降的感觉。况且,本月已经有二线省会城市济南首次取消执行了3年的地方限购,南昌等城市也加入其中。近日又传上海等一线城市也要取消限购,但随即就有信息释放,称一线城市暂不取消限购。市场纷纭,可谓隐忍半年的各城各地,似乎耐心不再,期望楼市松绑,以拯救楼市。不过,各地所虑者,名为楼市,实为土地财政。中央虽然给地方GDP考核松绑,但各城各地近年来花钱买增长、负债搞建设积累的地方债,中央不会兜底。而土地财政,就是各地有底气借债的凭借所在。
楼市出现异象,决策面把住了资金流,设定了土地红线,楼市让市场配置,保障房却是各地不折不扣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楼市拐点--靠楼市发展发财的路径给断掉了。70个大中城市6月份新房和二手房两市价格环比下降,就凸显市场配置的力量。
照此市场走势下去,下半年的楼市走向也不会乐观,地方惊慌和开发商难过,是必然的事情,但这绝非基层民意和专家意向中的楼市拐点。因为楼市再不济,也不会出现狂降崩盘的楼价。否则,其传导之势会使整个宏观经济变得危险万分。政策面不会救市,但也不会放任楼市硬着陆。默许一些二线城市取消限购政策,就彰显了决策层对楼市的基本观。只要地方政府戒断楼市依赖,采取灵活措施消化存量和楼市积累的矛盾,中央不会干预太多。何况,各地在楼市中能够施展的空间也不大,中央已经通过一系列举措,给地方政府戴上了紧箍咒。所以,未来楼市走向,量价只会适当下滑,而不是一路狂泻。
其实,从6月份的楼市数据看,绝对多数城市房价同比还是继续上升的。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9个,与5月份相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2个,比5月份减少了2个。虽然涨幅在收窄,但总趋势看,年内大多数城市房价同比上升的格局不会逆转。
因而,中国楼市既不会再像以往泡沫化繁荣,也不会逆势下降一蹶不振。即使有拐点,楼市的基本面也是呈现温和上涨或下跌。刚需族,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