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沪生活成本超巴黎伦敦的逻辑误解

(2014-07-12 07:55:28)
标签:

杂谈

对全球211座城市生活成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是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中国香港、上海超越曾以物价昂贵著称的巴黎、伦敦、纽约,位列全球生活成本最贵城市前十名。(7月11日《中新网》)

这则新闻很标题党,而且阐发的逻辑立场,很容易造成误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线城市,京沪两城的生活成本,竟然比巴黎、伦敦和纽约这些发达国家的超级城市还要高。内中疑窦,煞是难解,会被舆论场搅得逻辑混乱认知模糊,甚至会诱导人和现实苦逼的生活进行联想,从而得出很挫折很受伤的结论。

若联想到高企的房价,以及工资收入,和日常生活遭受的种种不堪,国人的心绪会变得更加忧悲相加,甚至会对现实充溢不满。

其实,生活成本这东西。显然是不可以用标题党的简单方式进行排队队的。在这项生活成本排名榜上,非洲国家首都罗安达竟然是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接着排下去,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中国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日内瓦、东京、伯尔尼、莫斯科、上海位列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城市前十名。

看着全榜单,人们的心绪或会稍稍安宁。因为生活成本高的前两位,都是非洲城市,后八名城市,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经济体。这说明,生活成本高,其原因是多元系统性的,和国家贫富、社会治理有关系但无必然因果逻辑。

有趣的是,在中国,即使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成本高过巴黎、伦敦和纽约。人们,尤其是各界精英人士,即使成为“北漂”和“沪漂”,也都乐此不疲。京沪两城,城市治理者为了破解人满为患,甚至以强化了户籍制度的准入,这成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讽刺。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开放和包容度上,竟然不如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京沪地域和户籍特权,也成为中国人经常性定点讽喻的社会不公平。

笔者旨在说明,城市生活成本高,并不意味着生活困窘,反而代表着系统化、现代化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们的趋利选择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种逻辑。凡读过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的朋友,都会多次遇到很多经典的情节,无论是外省的小贵族,还是新兴的资产者或怀抱着理想、野心的各类屌丝,他们都喜欢到巴黎去。不仅是巴黎的上层社会,即使是巴黎的下层民间,他们对外省人也都有一股溢于言表的轻蔑...巴黎的生活成本不可谓不高,但外省人蜂拥而入,是因为巴黎能给他们更多的平台与机会。高成本下的悲欢离合,倒是其次的了。

十几年前国人也熟悉一部叫做《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其时纽约的生活成本要比北京高多了,但主人公宁愿放弃在北京的高尚职业(音乐家)也要到纽约去做下里巴人的冒险与淘金。熟悉的桥段不再赘述,但有一句经典台词颇具意味:“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天堂与地狱,爱与恨,映照了人生的复杂追求与利欲心态,所谓生活高成本,却是这种复杂追求的励志根由了。

北京和上海,乃至其他城市,都处于前现代化的多元转型期,正和当年的巴黎一样。城市生活的高成本,不是阻遏人们“北漂”和“沪漂”的抑制剂,反而是激活人们追梦的催化剂。后现代化的巴黎、伦敦和纽约,他们的生活成本依然高企,但在长期的系统化治理下,整个城市处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熟期,因而生活成本反而不如那些朝着现代化一路狂奔的城市。

所谓京沪生活成本高于巴黎伦敦,其实是舆论场的刻意炒作。不在一个平台,不在一个发展水平上的城市生活成本对比,没有任何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