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变房市兴奋剂?

(2014-04-01 07:58:09)
标签:

杂谈

刊于4月1日成都商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3月26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3月31日《中国经济时报》)
    只是一省“意见”,却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舆论热炒保定“副中心”概念。原因有三:一是河北地缘政治形势决定,环绕京畿重地,却并非政治经济中心,只能靠环绕首都卫星城来释放发展红利。二是北京城市容量到了不得不疏解的时候,通过向周边地区转移非核心职能产业来治理京城“城市病”。三是保定曾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现在却相对衰落,希望借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省里出台的环绕京城卫生城计划实现城市复兴。
    不管京津冀一体化还是“意见”和“副中心”,现在都处于概念层面,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因为地域性的行政藩篱和盘根错节的利益因素,使得各层面的京津冀区域整合并不那么容易。
    但概念经过舆论热炒,往往会释放出宏大的市场魔力,甚至变异成某个市场的走偏。保定房市走热,环北京周边燕郊、涿州、固安等地楼市也持续走高,就是明证。
    楼市对“乏北京化”反应敏感不是问题,但像保定这类城市房价朝着北京房价靠拢,却值得警惕。因为这并非真正的市场反应,而是虚拟概念推升的结果。概念一天不变成现实,此类房价逐涨就是典型的泡沫;即使保定真成了“副中心”,环北京的冀地城市做了卫星城,不靠谱的房价向北京看齐,也非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须知,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舒缓北京压力,消弭北京病入膏肓的“城市病”;而不是让北京“城市病”延烧蔓延至周边地区。
    由是观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正在噱头化和泡沫化。而制造这种噱头的,除了政府蓝图愿景的乌托邦想象,也蕴含着对未来发展的焦虑和不确定感。自然,内中也少不了市场追风的盲目以及开发商借机牟利的炒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轮的“泛北京化”炒作中,舆论场也是不安分的,除了哗众取宠制造信息紊乱,也不排除有为利益群体鼓与呼的嫌疑。
    京津冀一体化是战略发展方向,需要逐步推进,宏观上的政策设计与利益破局首当其冲。微观上的执行,也应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京津冀一体化更是漫长的过程。趋势不可能立刻变成可能,因而现实策略不是对国家战略的庸俗化的解读,更不能把系统推进简单化为一蹴而就。
    保定等地“亢奋”的房市,因为概念而虚热,缺乏可持续性。因为保定还是保定,其市场基础依然是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以四线城市的品质支撑一线城市的房价,保定这个城市会吃不消的。就像一个患了病的普通人,靠吃兴奋剂和补药变成体育明星,那不是明摆着去自戕嘛!
    城市化与城市圈,是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命题。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这个命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毕竟京畿重地,政治经济的聚合能力强,但聚变导致的“城市病”通过城市群的裂变疏解,并非那么容易。这是一个去行政化、利益平衡化、功能分解化的系统结构过程,靠纸上谈兵的概念或舆论场虚妄虚妄是难得其效的。
    尤值警惕的是,此类概念若被无序利用,将会造成市场失衡(如楼市异化)和政府公信力降低(鼓吹“副中心”)等负面效应。这种局部性的权力与资本投机,对既有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完善与落实也不是好消息。
    放气球、摸石头、探市场、摸民意的作法,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义。
  (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