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每经智库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负债达到3万亿元大关。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总资产4.84万亿,负债3.06万亿元,税后利润-17亿元。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解决铁路资金紧缺问题,比较可行的思路是:提高铁路自身的盈利能力,包括运价市场化(提价)、提高铁路系统的管理经营能力等。(23日《经济参考报》)
又到春运季,铁总替代铁道部承受着舆论场的严苛考问---20%的退票费已经引发潮水般的民意批评。经历非常规发展和贪腐现象频发的铁道部,在不平静的改革中被分拆。作为和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铁道部市场化的继承者---铁总,应该给予公众更多期待。最起码要让铁总面临的第一个春运,票好买一点,服务质量提高一些,人满为患的尴尬更少一些...这些现实的民意期待,铁总不知能否满足。
铁总“活得”并不容易,众所周知就是它的高负债:超过3万亿元。公司化以后,铁总如何偿还这笔债?铁道部分拆后,公众一直没能停歇这样的追问。人们担忧的是,铁总市场化后,这些债务会通过火车票涨价的方式,摊薄到乘客身上。退票费的调整,似乎也验证了公众的担忧。
在商业银行由追着给铁道部贷款给躲着铁总的趋势看,铁总已经感受到了市场化后的融资冷暖。铁总会否因循市场化的逻辑,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市场化”名义“减负”呢!
真正的市场化逻辑是这样的,一是铁总应拉开垄断的铁幕,让民资进入,参与铁总的股权改造,给铁总所有制血统增添鲜活基因。当然,民资进入不是颠覆,而是按照“非公36条”的新老版本以及新近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设计,为国企改革趟出一条真正市场化的新路;二是市场化的活力在引入竞争,铁总“又铁又总”,很难有竞争因素介入,这样的市场化是“寂寞”和“无趣”的,也并非真正的市场化;三是市场化包含客运和货运价的市场化,但客货运价和铁总提供的服务质量应该相匹配;四是最重要的,铁总继承的债务,既要通过市场化经营来消化,也要通过适当的国家财政补贴来清偿。因而,铁总的角色是二元的,既要充分发挥其“经济人”博弈市场的作用,也要牢记其“社会人”的公共责任。
铁总是改革的产物,要在改革中释放出应有的改革红利。所谓市场化,不是仅仅去官本位和去行政的减负,而是在市场中完成法人治理机构的升华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而不是从政府到官商的垄断利益独享。故而,体总的市场化是通过股权的有序重组,在确保国家交通战略安全的前提下,让民资充分渗透改造,实现国资、民资和公众多重利益的共享,这样的市场化才是充满活力的。
铁路建设由行政化主导变市场化主导,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华丽转身。按照《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预计到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预计达到10.23万公里。按照规划,仍有1.77万公里任务需要完成。完成这一目标,需要2万亿元。
对背负3万亿债务的铁总而言,这是不小的压力。但未来2年,也给铁总市场化提供了契机,若在融资渠道秉承开放心态,给予民资更多的机会,在融资渠道上和各路资本形成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未来2年两万亿的市场化融资,或使铁总品尝到真正市场化生存的真味,给铁总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动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铁总,有债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