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业利润高处不胜寒

(2013-08-27 07:19:21)
标签:

杂谈

 中国建设银行25日发布2013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99.64亿元,同比增长12.65%。按此计算,上半年建行平均日赚6.6亿元,较接近“三桶油”上半年日赚之和7.1亿元,仅少5000万元。(26日《新京报》)
    每年这个时候,最赚钱企业排行榜都显示,不是国企中的“三桶油”遥遥领先,就是银行业引领潮头。轮流坐庄的豪门游戏,看来还要玩上很久。
    这些企业的利润,在舆论场中的呈现,是以天为单位的,而每天动辄数亿元的利润,极具强烈的震撼性。在公众看来,不管是更纯粹国企的“三桶油”,还是已经股份制的五大国有银行,他们的巨额利润,都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首先,这些企业的所有制属性,或多或少和公众利益攸关。既然有国有基因,其利润所得,经过财税体制机制的流转,必然会涵化为公共财政,最终会有一部分反哺到民生层面。就此而言,上述企业的利润越高,和民生愿景应是正比关系。
    其次,这些企业的利润,更是取之于民。不说“三桶油”,单论建设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其利润所来,主要是吃利差,即民众存款是其利润的源头,吸公众之储蓄,才能放单位及个人贷款,存贷数量越大,利润也就越多。从银行业最赚钱的建设银行到其他银行,储户才是其真正的衣食父母。
    其三,不管“三桶油”还是银行业,这些最赚钱、和民众利益攸关而又靠民众生存的行业,却拥有和其身份和利润不相称的社会名声。他们的社会公信力普遍不高,甚至是民意鞭挞的对象。“中海油”的污染,中石化(油)的油价,在生态文明和有车时代,为民众抓住不放。银行业的问题在于,一是银行卡(折)的乱收费问题,二是前台的服务质量,三是储户的信息安全与个人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在存贷关系中,银行信贷存在着三个平面的不平等:一是对于政府融资和个人贷款不平等;二是对于国企民企不平等;三是吸储与放贷的态度不对等。
    人们对银行信贷的观感普遍是,个人信贷很难,而且程序繁复。尤其是在房市宏调的现状下,个人按揭贷款等待的时间长,银行房贷的效率低。有些刚需群体,甚至因为银行最终不能放宽而导致违约,带来损失。其实,即便是最拮据的房奴,也不会轻易违约欠款,反而是权力主导下的大规模融资,以及一些地产商的大规模贷款,才可能成为呆账死账,变成隐伏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定时炸弹。
    因而,银行业利润可喜,但利润太高却充满隐忧。可谓,银行业的高利润是“高处不胜寒”。
    从五大国有银行的年报看,利润最高的建设银行业绩最好,不良贷款率没有上升。尽管如此,建设银行已有不良贷款803.10亿元(截止到6月底)。其他几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下赚钱的面子很好看,但不良贷款的里子却如何挣回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不良贷款,不是来自下面的普通储户,而是源自高企的政府债和商业贷款,来自“高处”的不良贷款,极有可能已经变“呆”变“死”。
    另一危险的要素是,截至6月底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从第一季度末的64.68%飙升至72.43%,迫近75%的监管警戒线。赚钱最多的建设银行存贷比也高于行业平均值。之前一度出现的各银行“差钱”风波,个别银行出现的前员工“散步”现象,凸显中国银行业在表面的风光背后,隐伏着从市场到用人制度的一系列潜在风险。在中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势下,各大银行业或可如温吞青蛙般惯性凝聚利润,但一旦金融市场全部放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爆发,国有银行的风险首当其冲。
    存贷利率的市场化已经拉开帷幕,各银行间是选择良性的市场竞争还是走向协同存贷利益的垄断行为,值得关注。反垄断局近来频然亮剑,银行业也要小心了。
    老的利润模式不可持续,新的盈利方式要求中国银行业做更多的功课,尤其是学会竞争,眼睛向下接地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