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体验,民生改善”应是现实常态
(2013-08-16 04:26:24)
标签:
杂谈 |
刊于16日羊城晚报
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是备受煎熬。8月13日下午,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没有空调的108路,体验之后,邵建林局长承诺将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据了解,苏州目前共有非空调车725辆,按目标要求,到2014年夏季,苏州所有非空调公交车将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是舒适凉爽的空调公交车。(15日《扬子晚报》)
炎热盛夏,没有空调车,司乘人员的确受不了。尤其是在今年高烧不退的桑拿天,挤在蒸笼一样的公交车里,那是难以忍受的煎熬。苏州108路公交车的司机和乘客们,看到了炎夏煎熬消弭的愿景。该市交通局长体验过“蒸笼”待遇后,承诺一年内将该路公交升级为空调车,其他“蒸笼车”也将升级换代,苏州公交从此进入全空调时代。
如果没有交通局长的体验,苏州公交的空调时代将延后一年。显然,此事展现了一个显然的事实---官员体验,民生改善。对公众而言,这样的事实应该成为现实常态。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深入基层,改善作风,官民和谐,曾经是政府和民众高度认同的执政法宝。但近年来,党群干群关系却有异化甚至对立的趋势,仇官情绪在社会上滋生蔓延。这固然是社会转型期和阶层分野所致,但主要是公共权力漠视了公民权利。尤其是权力贪腐和资本合谋,让公权力的公信力降解丧失。社会博弈平台的不对等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久之,执政为民,民生为先,在众人眼中就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口号。
改善官员形象,是个系统工程。法治社会下,个别“清官”是无法澄明吏治的,少数循吏也无法改善官场作风。依靠法治,让权力、资本和权利在制度框架内实现关系的和谐,构建公平的社会平衡,达成利益博弈的均衡,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破解社会矛盾。有一点是肯定的,让官员走出衙门,亲身体验民间疾苦,是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
专制政体下,从皇帝的微服私访到官员的体察民情,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代中国,法制框架已经搭建,法治进程还在路上,在民意苏醒和权利意识加强的社情民意下,各级官员走进民间,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首先,接地气谙民情,才能及时把握民生脉搏,掌握舆情民意,及时调整公共决策。就像苏州市交通局长走进公交车才晓得公众乘车的艰难,才会提前做出更换空调车的决策。官员体验民生,民生才能改善,福祉就会变成现实。
其次,官员走进民间,才能舒缓民众怨气,重构党群干群关系。只要官员关系群众,没有人和官员过不去,和民众打成一片,就能获得民众拥护。
其三,到群众中去,了解民间疾苦,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大楼里,在豪华车里和在会议室里,官僚习气就会形成,决策过程就成了几个官员的举手表决甚至一把手的轻率决定。如此,公共权力就失去了公共性,畸变为寻租谋私工具或异化为特定利益群体的靠山;脱离民生隔膜民意,公共权力越有“作为”,权利受损越重,民意愈发不平。近年来积聚的社会矛盾,有相当部分是由公权力决策莽撞追求政绩不问民生所致。只要官员走下去,只要还有一点良心,就晓得民众想要什么。给民生一丝关怀,就能换来民意万分感激。
其四,只有官员体验民生变成现实常态,官员倨傲之心才能平复,权力浮躁心态才能平静,公共权力才会真正俯下身段来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取得民众信任。公共权力有公信力,法制架构才有意义,法治目标才能实现。
公众所想者,不是官员的作秀,也非运动性的整风,而是企盼官员们都能够常态化地走进民间,了解民生多艰,节制权力之欲,从而实现权力制度化法治化的理性目标。
前一篇:楼顶违建别墅压倒的另一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