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伪城镇化”的真问题
(2013-07-08 07:33:52)
据新华社电中国市长协会5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专家表示,应警惕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伪城镇化”现象。
中国城镇化率52.57%,超过一半的人住在城市里,那是数字概念。具体到现实生活,城市化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模样。且不必说聚集于东部发达地区的2亿多农民工,他们只能算是城市里的边缘人;还有那些在城里面和城管打着游击战的“走鬼们”;更有中小城镇里因为征地而被市民或者以户籍改革名义换了城市户口本(或城乡统一户口本)的“城里人”。更高端的“准市民”还包括游走于北上广深但没有“入籍”的外地人...众所周知,这些“市民”们并没有真正成为他们所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的人,因为他们享受不到当地市民的一揽子权利待遇。
因而,数字层面的中国城镇化,的确是“伪”的,只有数字层面的好看,却失却了城镇化的福祉内涵。“伪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哀,也是现实民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真切难题。
看到城镇化“伪”的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中国的城镇化从量的虚妄向质的升华推进,从权力热衷的政绩工程向民众关注的权利福祉转型。中国城市化去伪存真的路径有三:
一是消化“存量”,让那些“准城里人”变成真正的城里人---2亿农民工不再漂泊,“走鬼”们不再东躲西藏,“北漂”们不再低吟着边缘人的哀伤,被城镇化的市民们能够在当地安居乐业。现有的城镇化率最起码不再是数字化的乌托邦。
其次是釜底抽薪,用制度化来彻除城镇化痼疾。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在于户籍制度的掣肘,这是城乡二元化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启动,但存在激进与保守两个极端。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改革甚至有些超前,但是正如前述,虽然这些地方户籍制度放开,但城乡一体化徒有其表,“农转非”者难以享受到城市平权待遇。而且,中西部地区的“农转非”者并不安于本地的市民身份,而是“孔雀东南飞”。京沪广深的户籍制度改革则相当保守,在落户上设置了层层障碍,基本是青睐精英阶层而睥睨草根群体,中国最现代化的一线城市制造新的不公平,是中国城镇化的最大讽刺。
因而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彻底的革命,而非打补丁式的改良。取消户籍制度,用身份证登记代替户籍管理,才是釜底抽薪的解决,才能化解“为城镇化”的痼疾。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保医保信息的全国联网,公民的生活、工作、待遇等各种信息随个人的流动而流转,权利也实现全国性的无落差转移。
三是用新型城镇化来提升中国城镇化的质量。新型城镇化是释放改革红利,确保中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这不应仅仅成为发展的灵药,也要变成民生福祉的催化剂。新型城镇化还未真正付诸实践,但从政策设计到践行,是不可以重走以往城镇化的老路的。圈地建大楼摊大饼扩大城市不是城镇化,成建制地变乡为城也不是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怎么走,是顶层设计的大命题,也是各行政层级执行的新课题。但有一点绝对不能忽略,民生福祉不可忽略,而且应该是全国城乡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平权。
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