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7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社会的古训,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铁律。中国正走在城市化的路径下,依然摆脱不了“民以食为天”,因为中国有13亿的人口,每年有6亿吨的粮食需求。因而,中国必须维持足够的自给率,按照现在的粮食产量和自给率,中国似乎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但是,如果基本粮食有10%的不足,就会出现动乱;若有30%的不足,就完全乱掉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其实也离不开粮食这个根本命题。正因为如此,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不啻长鸣警钟,时时回响在中国人的耳畔。
现实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中国粮食增产已经持续30多年,过去10年更是实现了“十连增”;忧的是消费增“跑过了”粮食增长,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依然不够乐观。
更让人不安的是,在工业化的强势推进下,中国城市在盲目扩张,农田减少,但消费增加;各地喧嚣惯性的GDP崇拜,蚕食的不仅是大片良田,还有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侵占,农药化肥的滥用,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市打工致使良田荒废,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等。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既有政策导向和执行方向的偏差,也有产业杠杆的不平衡,以及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过度期间产生的震荡起伏。不必说老外担忧“谁来养活中国?”就是国人也突然发现“吃”得那么不放心:耕地污染,水资源匮乏,有毒粮食防不胜防...总之,中国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的战略性命题。
最大的战略应该是确保足够的可耕地。据统计,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这些土地养活13亿人压力很大。由此可知,保住18亿亩耕地是死任务,是攸关国人和后代生存的底线。这是天大问题,这天不能乱,否则贻害无穷。
问题是,过去30多年,行政命令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浪费,而且浪费的土地不大可能重变良田。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导向下,一些牺牲环境开发出来的土地还要退耕使之原生态化。加之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也时时威胁着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民以食为天的“天”不能乱,城镇化道路不能停止,这是一对矛盾。而且,在城市化潮流下,指望农村劳动力安于种地也不现实。最佳的破解之策还是在于“新”。和新型城镇化一样,农业生产也要求新。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采用农业新技术,开发种植新良种,实施集约新模式,让18亿亩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13亿中国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打消老外对中国人“抢食”的疑虑。不仅如此,当中国人尽享现代工业文明之时,也莫忘了农业之本。
民以食为天,意味着吃就是天大的民生。13亿人的吃饭问题,靠进口粮食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会引发全球性的恐慌。自给自足,是13亿人的责任,也是国之战略。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当代人不能放弃,后代子孙也要坚守。粮食安全,国计应着眼于长远,民生当永远铭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