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河北省环保厅污防处干部倪小茗在内,在2013年之前,石家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有那么糟糕。2012年,按照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标准(API)评价,322天的优良天数,足以让他们在首都人民面前骄傲。然而,进入新一年,在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石家庄1月和3月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月和4月倒数第一,而且,截至5月29日,优良天数仅有12天,占比仅8.1%。(17日《人民日报》)
冀省污染,非独省会石家庄一市,该省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这几个城市在一季度一起位居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作为环渤海区域的省,并且“包围”京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的经济称不上发达。但经济欠发达的河北,重点省辖市几乎全部名列全国最污染的“黑名单”,堪为冀地尴尬。
河北城市扎堆污染,有地理环境上的因素,更多是产业上的原因。河北产业结构偏重,据《人民日报》报道,该省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集中,其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以石家庄为例,23家热电联产企业,加上7座冬季供热站年耗煤高达2390万吨,超过了北京全年的煤耗总量。
地理环境无法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才是硬道理。问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河北省,其发展靠的就是这些“两高”产业,将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对该省发展不啻釜底抽薪。在现行的政府考核考绩体系下,调产业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发展的矛盾与环境的压力,环境污染的代价与生态文明的愿景,就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魔咒,让决策者难以抉择。
冀城市扎堆污染不过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缩影。因为环境污染在中国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现象。去年冬天开始出现的阴霾,几乎笼罩着大半个中国。偌大中国,很难再找到碧水蓝天白云飘的地儿。江河湖海,污染大半;土壤水源,毒素侵扰;餐桌食品,难以放心...
所以,冀省城市扎堆污染,其他省市区也不必“五十步笑百步”,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难题,污染的轻重,产业机构的不合理,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尤其是,大气和水污染,不仅没有省界和市界的藩篱阻隔,反而是弥漫性的传导和传染。河北大气污染,京津难以保全,华北中原也会波及。雾霾遍布大半中国、秸秆燃烧造成的大范围污染,沙尘暴甚至翻江越海,飘向日韩...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
发展与环境虽是一对矛盾,但绝非零和博弈,相对于无序发展凝聚的硬实力及污染副产品,环境友好带来的软实力和幸福指数,更符合现代人的期待,也更具永续发展的竞争力。很显然,扎堆污染的河北各城,生活于这里的市民,并不会感到幸福,只会怀念过去。蓝天、白云、碧水萦绕的家园,远远比交通拥堵、高楼大厦和雾霾盈天的现代化生活更好。
环境污染,在中国是系统性的,系统性的痼疾只能用系统性的治理来破解。当下之策,就是消弭发展中的功利之惑,以生态文明和绿色GDP考核置换发展至上和GDP政绩崇拜,让官员换脑筋,让乌纱帽和治污染联系起来,才能解决环境污染之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