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监听门”事件让美国蒙羞

(2013-06-15 17:36:08)
标签:

杂谈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一位叫做爱德华·斯诺登的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6月9日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美国利用大型网络企业监视公民上网和监听公众电话的“监听门”事件。按照爆料者的说法,他可以监听任何一个人的电话,奥巴马总统也不例外。
    “监听门”事件是国家丑闻,让人震惊。不仅美国公民,全球网民都觉得上网和打电话不安全,所有人的隐私都可能被偷窥偷听。
    “监听门”事件的东窗事发,源于爆料者的“良心”。但爆料者的“良心”发现,则意味着他面临着美国政府叛国罪的起诉。据报道,美国司法部已提起初步的刑事调查,若爱德华·斯诺登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数十年的刑期。
    对于爱德华·斯诺登而言,他将很难逃避美国政府的刑责,除非像俄罗斯那样愿意为他提供政治避难的国家。而这,将引发美俄两国的外交争端。
    “监听门”事件,将引发更为喧嚣的连锁反应,让美国政府难堪,而且也让全世界警醒,如何在网络时代把握好公众隐私和国家安全的度。对美国而言,或许更应作出典范。
    世人皆知,9.11事件后,美国为了搭救将恐怖主义隔离于本土之外的防恐安全网,小布什政府不仅整合了新的国土安全部,而且也伴随着一部分民众隐私权的丧失,譬如飞行安检,邮件审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媒体反对,但当时的美国民意甚至认可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在安全和隐私之间,笃爱个人私权的美国人牺牲让渡出一部分权利,也是时势使然。
    但反恐也好,国家安全也罢,并非公权滥用和侵害公权隐私权的理由,尤其是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情势下,公权力对新技术的应用更该有所节制。事实证明,作为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巨头,美国政府不仅沉溺于技术主义的孤傲,而且对本国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了严重戕害。
    吊诡的是,滥用信息技术监听本国公民隐私的美国,却常常指责他国黑客攻击。这甚至成为中美两个强国外交博弈的核心内容,而且成举世瞩目的习奥“庄园会”达成的共识之一。“监听门”此时发生,颇具讽喻意味,既让世人一窥美国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虚伪,更突显美国面对网络世界的焦虑感。这似乎是个悖论---信息技术强国滥用技术侵犯本国公民隐私又对他国信息技术充满不安,从而总是指责他国。但“监听门”事件揭了美国的老底。对此,奥巴马也不得不辩解,所谓“棱镜”计划,只监视外国人,而不监听美国公民和在美国的人。

    更吊诡的是,由于斯诺登爆料美国早就侵入中国网络,且愿意留在香港,从而引发美国政媒对华的阴谋论,所谓司诺登被华收买云云---甚至,连中国政府对司诺登事件没有穷追猛打也成为美国泼污中国的理由。

    现在,司诺登事件让欧盟和加拿大恐慌,使美国和这些传统盟友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就连前副总统提名人瑞安也认为,“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但这并不表明这么做是合法的。”
    这些泄密事件的主角,和“越战”泄密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及向维基泄密者曼宁不同,引发的效应是全球性的,因为“监听门”时间的受害者不仅仅是美国公民,也涵盖了各国政府和世界民众。奥巴马政府的越描越黑,更加增加了全球性的恐慌。看来,奥巴马也难逃“第二任期魔咒”,而且和小布什的“卡特里娜飓风”不同,奥巴马政府将面临内外交困的尴尬处境,美国政府的糗大了。
    跟着美国政府倒霉的,恐怕还有那些参与“棱镜”的网络大亨,如微软(包括hotmai1邮件系统)、雅虎、谷歌、苹果、sKyPe、美国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社交网站“脸谱”以及文字语音聊天软件Pa1ta1K等,这些全球知名的网络企业平日唱着动听的高调,是网络时代的全球性载体。虽然他们现在纷纷撇清自己,但“帮凶”的阴霾是难以消弭的。如果这些互联网大亨失去公信力,其市场前景堪忧。
    当然,“监听门”事件不仅是美国的教训,也棒喝所有监听公众隐私的国家。
    不要小看这次“监听门”事件,舆论越发酵,美国就越丢丑,其软实力越是受损;世界对于美国的认识也许从此而逆转。(本文不代表署名机构的立场,为媒体专栏稿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