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列在厦大艺术学院展厅里的陈光标、干露露和莫言三尊裸体雕塑火了。参观者大多很不淡定,各种质疑声也随之四起。但雕塑作者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大四学生孙德迎却镇定自若:“这只是我的毕业设计!”
裸雕是艺术,譬如维纳斯和大卫雕像,这似乎不仅是艺术节的常识,而且是公众常识。但裸雕艺术性的常识,也不能违背现实生活的常识,即如厦大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随便拿社会名人进行裸雕,作为毕业设计,就显得轻佻随意。虽然顶着艺术的名头,但难逃“非文化”炮制之嫌。
从网络图像看,陈光标、干露露和莫言三人,裸雕造型也只是形似而已,并无多少美感,反而让人觉得有碍观瞻。否则,参观者也就不会“不淡定”,也不会有各种质疑声。这说明,观者有着基本的审美观,不美的造型,谈不上艺术,至多算是恶搞的另类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是不合主流文化的。大学生随意炮制此类艺术品,即是对名人权利的侵凌,也是制造哗众取宠舆论的表现。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些“非文化”炮制的名人裸雕,还隐含着雕塑者预设的舆论陷阱。如果社会舆论关注,就成就了雕塑者的名声;若名人或名人家属反对甚至诉以法律,则更加成就了始作俑者的“竖子”之名。切记,就是“竖子”之名---因为制作者是大学生。上帝可以原谅无意犯错的年轻人,社会却无法谅解无知加无德而又欲望极盛的年轻人。轻侮名人、搅扰舆论以成就自己,这样的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走了投机取巧的艺术偏门。
中国社会文化现在相当宽容,但宽容不等于放纵,更不等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基于艺术的奔放,可以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作品而释放出让人惊异的审美活力,而非追逐庸俗,制造热闹的审丑娱乐。
艺术界的庸俗之风蔓延,绝非好事。而追溯此风气的来源,却自有教学相袭的瑕疵。对于这位学生的裸雕作品,其指导老师没有反思只有辩护,所谓“这份毕业设计是观念性的作品,我们不能把它当人物肖像作品来看待”云云,甚至拿2007年广州美院一个大四学生创作王小波裸体雕塑引发的争议为例。其实,王小波裸体雕塑当年引发的社会争议绝非正面,并遭到了王小波家人的强烈反对。
以引起争议的事件来证明争议事件的正确,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即便如此,当年创造王小波裸塑的学生郑敏,也还有起码的“耻感”---复制一份给李银河。反观塑了三位名人裸体的学生,只有赤裸裸的展览和制造眼球效应而已。
去年8月份,南非一个艺术家画了一幅名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油画,画中将南非总统祖马描绘成裸露着生殖器、身穿非洲传统服装、跳着非洲传统舞蹈的男子。画家认为他是通过艺术来表达对执政的非国大的不满,但却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对,并引发了祖马支持者的游行示威,最终画廊撤画道歉了事。
可见,即使是成熟的艺术家,在创制名人裸体艺术品的时候,也容易制造社会争议。对于还在象牙之塔中的大学生而言,更不该去炮制此类充满争议的艺术品,制造“非文化”的麻烦。
社会多元化和艺术表现的多维,和社会价值观的真善美并不冲突。若把审丑当审美,就偏离了社会可忍受的伦理底线。名人裸雕,恰恰逾越了这条底线,是不可原谅的孟浪行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