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轴”的春晚没有存在的必要

(2013-02-03 18:29:54)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3日羊城晚报

 

 1月28日,央视蛇年春晚进行了首场带观众联排,全程节目单曝光。席琳·迪翁将演唱《我心永恒》,并与宋祖英合作演唱《茉莉花》。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我要成功》,被排在零点敲钟前,取代了往届赵本山小品的位置。
央视首场彩排,4个多小时的全亮相,等于揭开了蛇年春晚的底牌。在这个娱乐开化没有秘密的时代,春晚本身的娱乐价值已经在不自觉的贬值,除了年俗的象征意味,人们审视春晚就像等着一个程序瞧着一个固化的热闹。
从彩排的效果看,语言类节目的容量加大,占了一半以上的两个多小时。这要是放在3年前,对观众绝对是大喜讯。观众喜欢春晚,其实最爱看的还是语言类节目,但从彩排效果看,语言类节目几乎不见了老笑星的面孔,不仅赵本山再次逃离,连次一级的春晚钉子户黄宏、郭达也失去了踪影。语言类节目老演员,只有蔡明和潘长江这对新搭档亮相,但也缺乏足够的笑点。对于那些喜欢小品的怀旧级观众言,蛇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很难让他们笑起来。
赵本山走了,郭德纲来了。这本是蛇年春晚让观众最期冀的事儿,然而从郭德纲和于谦的表现看,“笑果”并未如预期释放出来。从现场专业人士的评价看,郭德纲的春晚相声失去了他抖包袱的节奏感,而显得紊乱细碎,虽然笑点很多,但很难形成刺激观众娱乐神经的震撼力。看来,郭德纲和于谦的《我要成功》真要达到赵本山式的“成功”,还差了许多火候。当然,到春晚直播前,还有好几轮的彩排与调整,这也给了郭德纲以调试节目和提升包袱质量抖落笑点的机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郭德纲的相声不达预期,其他两个多小时的新人语言类节目也极有可能集体滑铁卢。因为首次彩排,并未出现陈佩斯、赵本山那种天生的春晚笑星。关键是,观众们还沉浸于春晚没有赵本山的悲戚中,否则就不会传出哈文与赵本山的矛盾来。
回溯这几年的春晚,其实一直都是赵本山和他的徒子徒孙在支撑着。四个多小时的热闹中,人们等待的也就是赵本山那只有20分钟左右的小品高潮。赵本山压轴,已经成为观众的惯性认知。即使赵本山有些江郎才尽,即使赵本山的东北小品插入广告越来越多,即使小品情节越来越“三俗”,但相比春晚其他节目,赵本山的节目依然是最好的。
龙年春晚,赵本山遁形,观众还不以为意,蛇年春晚舞台再无本山身影,观众就会有“失去的才是最好”的感触。
当郭德纲压不了春晚的轴,人们就会更加怀念本山。而没有“轴”的春晚,即使舞台场景再震撼,歌舞节目再花哨,电视特技再先进,也是没有灵魂的形式美学。对于年夜饭守岁的人们而言,这样的浮华晚会,就是耗时耗力的鸡肋了。
因此,没有好的语言类节目支撑,草根明星和当红明星的同台演出就是为了跨界而跨界,其娱乐效果绝对超过不了地方卫视的选秀节目。没有赵本山式的压轴搞乐,即使席琳迪翁和宋祖英共唱茉莉花、于魁智和外国艺术家联合演绎中国京剧,也是枉然。
不由不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春晚还有没有存续下去的必要?每年耗费那么多的娱乐资源,到头来总是收获“鸡肋”的评价,即使按照简单的成本核算法则,春晚也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
更关键的是,春晚是计划经济娱乐贫乏时代的产物,是否契合多元时代的大众娱乐需求,的确需要央视乃至全民进行一次讨论和反思。如果仅仅是一道无所谓有和无所谓无的年俗形式或仪式,就像鞭炮和春联那般,央视实在没有必要费神费心地大办春晚,那些幕后审查的大佬们也不必诚惶诚恐,对春晚节目极度找茬挑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