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尼系数映照的下民生观

(2013-01-19 08:27:22)
标签:

杂谈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2008年基尼系数曾达到0.491,此后逐步回落。基尼系数用于判断收入公平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1月18日《中新网》)
从GDP到CPI,从刘易斯拐点到基尼系数,一系列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成为民生热词。相比经济学家严谨专业的解读与推演,民间更习惯以将这些术语和现实生活相比照,用生活感受去理解这些术语。这些理论术语的感性化,是网络时代的启迪,也是民智苏醒的下的一种大局观。
其实很多时候,民众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解读,更能切中问题的关键。尤其在微博时代,一些网民对于宏观经济和现实民生关系的解读,要比专业人士的分析更符合实际。对于基尼系数,其实公众早就有话要说,因为中国自2000年公布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就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媒体对此的评价是,中国10年没有公布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理解起来并不难,是以一个量化指标来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社会的认知是,基尼系数的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代表收入分配不公平。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警戒线。
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说明中国收入分配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虽然国家统计局随后再也没有公布基尼系数,但公众的感觉不会骗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经济学理念其实已经渗透进微观民生的点滴之中。这些年,低收入群体的贫寒人生,既有极端的水深火热式的体现,亦有大众化的娱乐化自嘲(如蚁民、屁民、屌丝、蜗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富二代”奢靡生活的胡作,以及世风日下的造作炫富。社会阶层分野导致的财富两极分化,如果是社会转型期的规则不健全市场不完善所致倒还有情可原,关键是在财富聚集的群体中,还有一种因为权力和垄断则产生的权力资本,或叫权贵富人,从而形成了特殊利益群体。
也许,这正是2004年就拟议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至今难以破局的主因。早在年前,就有专家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遭到了利益群体的阻隔。由此,公众也不免对过去10年中国没有公布基尼系数存有这样的联想:是不是有关利益群体阻滞了基尼系数的公布。
不管基尼技术10年没有公布的原因为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民众对收入分配改革的期望越来越大,对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难以忍受。而且,即使没有官方版本的基尼系数,也会有和民生匹配的数据,专家称,2010年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50的水平;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差距已堪比某些因贫富不均常年动荡的国家。
这很可怕,光鲜的世界第二大国,只是金玉其外的面子;作为民生的里子,让人觉得羞赧万分。
好在国家统计局终于公布了过去10年的基尼系数,而且基尼系数指标和专家们预估的也差不多。这才是正视现实的民生观---只公布好看的数字而隐匿难看的数字,不仅是自欺欺人,也会让民众失望;正视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现实,知耻才能后勇,才能启动收入分配改革,才能收入改革红利,让高企的基尼系数降下去。
其实,凡是成熟市场国家确立并得以国际社会公认的经济学和民生量化指标体系,中国都可以拿来,按照信息公开的原则予以定期公布。这才是和世界接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