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莫言到瑞典领诺奖时该穿什么”这个问题正在引起网民强烈的争论。莫言本人想入乡随俗,倾向于穿燕尾服,跳华尔兹。但是很多中国读者不同意,他们认为莫言到老外那边领奖就应该穿民族服装,比如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15日《新华网》)
除了18大,莫言恐怕最热了。从其获奖那刻起,莫言就被舆论一个劲地顶在风口浪尖儿。他家的院子,他老家的高粱地,他的自曝假学历,他的书,他的一举一动,都和他的小说一样“魔幻现实”起来。当然,莫言很低调也很淡定,甚至很无奈,但又能怎么样呢?他毕竟是中国社会盼了多年才盼来的第一个诺奖获得者,而且还是分量极重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留个公众消费的娱乐资本,恐怕就剩下收官的如何赴奖了。果然,颁奖典礼穿什么衣服,依然是喧嚣一片。按照诺奖规矩,获奖者即可穿燕尾服也可着民族服装。莫言很随意,要入乡随俗,穿燕尾服出席颁奖礼。可公众自有注意,给了列出了一整套的“衣裳架子”: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有人竟然愤然,就是不能着燕尾服,因为那样“不伦不类”。有些好事者竟然给莫言PS出多种衣服的“穿相”,像极了恶搞的行为艺术。
不过,不管公众是恶搞还是消费或是娱乐,舆论对莫言的态度都是出于喜庆的考虑。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做名人尤其是大红大紫的名人,就做不成自己了。莫言到底穿什么?其实还是让莫言自己拿主意才好。
莫言虽然很无奈,但那是盛名之下的无奈。再说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遭遇却和莫言大不相同,被誉为先锋小说代表人物的著名作家马原,于今晨(15日)两点在西双版纳莫名被殴,伤到昏迷。综合马原微博求救和其他微博释放的信息看,尚未在版纳建房的马原被当地政府安置在一所废弃学校里,该校存在着地头蛇和相关部门的利益纠葛,马原入住引起了有些人的不满而成为了牺牲者。
警方已经介入,相信内部会被揭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被殴的不是马原,这事儿不会成为轰动性的新闻,这是马原的名人效应所致。可同是作家的莫言相比,马原的遭遇又很悲催。但不管如何,被视为人间天堂的西双版纳出了这档子事,而且从微薄发出的信息看,似乎还涉及黑社会性质,必然会使西双版纳的声誉受损。
前有著名作家洪峰被打,今又出现马原被殴。这两件事似乎没有逻辑关系,但也给人以深刻的忧虑。洪峰、马原者,虽有著名作家的名分,但他们刻意脱离体制,摆脱体制安逸的护佑,远离喧嚣的尘世,自觉到江湖之远去生活或养老,内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自古与来的隐士情。这种蛰居江湖即使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封建时代,皇帝老子和地方官员,往往是对那些无意仕途的退隐文人以留恋山水的自由,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田园诗情,才会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画意境。他们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至今为人称道。
先锋派作家马原被打,给人以世上再无江湖之远的宁静,而到处都是红尘牢笼的功利羁绊,让人有今夕何夕的慨叹。体制内的莫言,有盛名缠身的苦恼和华服裹身的无奈;江湖中的马原,却为江湖恶势力所欧,难得沧海一笑的洒脱。
是故进亦忧,退亦怆,文坛悲戚让人唏嘘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