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天然气政策难破价格困局

(2012-11-03 11:06:38)
标签:

杂谈

 
发改委31日发布全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将天然气用户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提出优先保证民用燃气,天然气化工和部分天然气发电项目被列为禁止类。《政策》提出继续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建立并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鼓励在季节用量差异大的地区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差价政策。
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分类管理,并非始于今日。2007年,中国就出台了类似的天然气分类利用政策。新政策不过是结合这几年天然气使用的量化增幅,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更加细化和量化了天然气利用政策。譬如,公众关心的居民用气、公共设施用气以及车船用气都被列入优先类用气名单。而一些高能耗项目,尤其是陕、蒙、晋、皖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区建设基荷燃气发电和天然气制甲醇都被列入禁止类。
天然气利用政策文本上的民生利好和逻辑上的生态理性,却未必能够取得民意的赞赏。因为天然气与电、水等公共民生消费品一样,涉及千家万户,任何的政策更新,都绕不过价格这道门槛。从近年来自来水价格改革的情形看,机制形成的过程并不顺畅,甚至时刻伴随着民怨。尽管自来水价格改革经过听证程序,似乎照顾到了民生诉求,让公众参与到了价格博弈之中。但结果无一例外,自来水价格机制形成的过程,就是涨价的过程。关键是,在经过舆论的多次品位和发酵之后,人们发现价格听证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猫腻,一些听证代表甚至成为逢听必到的专业户。在此显然的公共瑕疵之下,听证成了政府和收费部门联合导演的一出戏,感觉被戏弄的民众自然不会再相信公共用品的改革诚意,这类价格改革也失去了社会公信力。
电价改革相对较为公正理性,无论是阶梯用电还是分时用电,各地经过长时间的改革程序推演、利益博弈和市场实践,公众基本上接受了用电改革和已经实施的价格机制。当然,改革的结果依然是电价提升,但是只要尊重公众利益诉求,而且把涨价的理由说清楚,公众还是很讲道理的。而且,经过市场多年跌宕起伏的考验,中国社会渐趋明白了市场经济带给民生的有惠利也有代价。
经过水电利用政策与价格机制形成的改革历程,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应该更加成熟。改革所要达到的节约能源和关注民生以及市场化定价原则,应通过程序正义的途径让公众采信改革目的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而不是变成民众错解甚至愤怒的改革幌子下的涨价。
按照新政策的价格机制改革,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二是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三是鼓励天然气用气量季节差异地区,实行差别性气价政策。
说白了,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没有理顺,亟需在市场导向下实现合理利用和顾及各方利益。以天然气上下游关系论,截止到年底,我国进口天然气将超过400亿方,这些天然气并网输送到千家万户,涉及的利益链条包括了进口方、输送方、消费方,而天然气输送大抵通过西气东输的方式进行,因此中间又增加了泵站、维修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费用成本都要折合到市场终端的价格中。
现在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显然忽略了中间环节,割裂了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理顺这些利益关系就要增加中间成本,结果就是涨价。因此,涨价理由一定要明确---国产和进口天然气总量多少,进口和国产天然气初始成本如何,整个输送环节的成本是多少,必要的税费占比多少,终端成本价格若何等等。还有就是,天然气价格机制需建立在市场基础上,但其公共消费品性质又决定了不能将其价格任由市场裁决。因此,在天然气价格构成中,财政补贴又是必然之举,补贴多少补在哪个环节,也应曝露在阳光下。经过如是的成本解构和市场诸环节的解剖,天然气价格最终是涨还是降,公众自然是心服气平。
在此基础之上,拿来用电改革的分时用电或差别用电,价格的涨跌也就水到渠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