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刊于9月10日时代商报、深圳商报
近期出炉的世界知名设计大赛“红点奖”获奖作品引发一场风波。7日天,网友“涛哥哥YE”在微博上发帖称:“导师抄袭同学作品,国际红点设计大赛中荣获至尊奖,有图有真相!”称湖北某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石元伍抄袭自己2009年毕业同学的作品,获得了红点设计大赛至尊奖,微博同时晒出了两人作品的照片。
“红点奖”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获得此奖本是巨大荣誉,获奖者却因窃据他人设计“点子”而成为丑闻。更不堪的是,抄袭者是导师,被抄者是学生,学术丑闻之外,又多了师道异化的尴尬。这在学术浮躁、腐败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国学界不仅在国内斯文扫地,在国外也是颜面尽失。
这起抄袭丑闻几无悬念。创意的灵魂属于学生,抄袭的老师不过是使设计图形变得更为美观好看罢了。面对抄袭者所谓设计理念源于自己的辩解,学生亦承认导师的指导,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启发诱导是老师的义务。这一点,从孔老夫子到韩愈老先生再到日本的藤野先生指导青年鲁迅,皆以理论和实践的方式,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尊严。抄袭者不仅是导师,还是系主任,师道尊严何在?
讽刺的是,被抄袭的学生肯定了抄袭者的指导之功,只是想成为第一作者而不想被导师独吞智慧成果而已。师生学品人品,高下立见。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导师抄袭,显见多了窃据学生成果的功利之心,而少了“青出于蓝”的师者雅量。学生为自己的权益而争,反而彰显“我爱我师更爱真理”的精神。
若在清流汩汩的学术氛围下,或者是师道正途的明道环境下,导师抄袭学生,就是一桩孤例。可学界笼罩着一片浮躁气息,学术被利欲深度污染,学术丑闻不断曝光,这起抄袭案例就成为师道异化的功利标本。
透视这一标本,内中蕴藉着师道异化的非正常路径:学生论文,导师或漠然置之,任凭学生七拼八凑,成文之后,学生为求论文发表或增加权威性,则把导致列为第一作者,导师则听之任之。这种师生间的互不责任和互相功利,论文出了问题,丑闻师生共担。此类“倒霉”的导师,往往是那些忙于行政应酬的院长、校长导师们。还有一种导师,看到学生的论文有独到之处,便稍加指导,宽厚点的把学生列为末位作者,贪心的据为己有。但不管哪一种,导师们都是功利第一,根本没有师道观念。
师道正途之下,知识“积跬步”可以“至千里”;师道异化之下,学界庸俗“汇小流”则成欲望横流的“江海”。导师抄袭学生的标本,象征着中国学界令人不安的浮躁氛围。
记得当年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他把血管画得好看些,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过来,还教导鲁迅:“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学过这篇课文的都晓得,藤野先生的做法很正常,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这是师道之底线。相比之下,抄袭学生的那位导师,缺乏的就是师道的底线。一个没有底线的普通人,或是道德失范的个体;一个没有底线的导师,撒播的就是师道丧失和学术腐败的种子,遗毒无穷。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天的学界,更让人悲哀,因为师道已经沦丧,整个学界浮荡着功利欲望,学之惑、知之惑、道之惑,弥漫着大学校园,也充溢着全社会。
在此环境下,中国又何以成为创新性国家?
“红点奖”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获得此奖本是巨大荣誉,获奖者却因窃据他人设计“点子”而成为丑闻。更不堪的是,抄袭者是导师,被抄者是学生,学术丑闻之外,又多了师道异化的尴尬。这在学术浮躁、腐败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国学界不仅在国内斯文扫地,在国外也是颜面尽失。
这起抄袭丑闻几无悬念。创意的灵魂属于学生,抄袭的老师不过是使设计图形变得更为美观好看罢了。面对抄袭者所谓设计理念源于自己的辩解,学生亦承认导师的指导,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启发诱导是老师的义务。这一点,从孔老夫子到韩愈老先生再到日本的藤野先生指导青年鲁迅,皆以理论和实践的方式,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尊严。抄袭者不仅是导师,还是系主任,师道尊严何在?
讽刺的是,被抄袭的学生肯定了抄袭者的指导之功,只是想成为第一作者而不想被导师独吞智慧成果而已。师生学品人品,高下立见。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导师抄袭,显见多了窃据学生成果的功利之心,而少了“青出于蓝”的师者雅量。学生为自己的权益而争,反而彰显“我爱我师更爱真理”的精神。
若在清流汩汩的学术氛围下,或者是师道正途的明道环境下,导师抄袭学生,就是一桩孤例。可学界笼罩着一片浮躁气息,学术被利欲深度污染,学术丑闻不断曝光,这起抄袭案例就成为师道异化的功利标本。
透视这一标本,内中蕴藉着师道异化的非正常路径:学生论文,导师或漠然置之,任凭学生七拼八凑,成文之后,学生为求论文发表或增加权威性,则把导致列为第一作者,导师则听之任之。这种师生间的互不责任和互相功利,论文出了问题,丑闻师生共担。此类“倒霉”的导师,往往是那些忙于行政应酬的院长、校长导师们。还有一种导师,看到学生的论文有独到之处,便稍加指导,宽厚点的把学生列为末位作者,贪心的据为己有。但不管哪一种,导师们都是功利第一,根本没有师道观念。
师道正途之下,知识“积跬步”可以“至千里”;师道异化之下,学界庸俗“汇小流”则成欲望横流的“江海”。导师抄袭学生的标本,象征着中国学界令人不安的浮躁氛围。
记得当年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他把血管画得好看些,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过来,还教导鲁迅:“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学过这篇课文的都晓得,藤野先生的做法很正常,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这是师道之底线。相比之下,抄袭学生的那位导师,缺乏的就是师道的底线。一个没有底线的普通人,或是道德失范的个体;一个没有底线的导师,撒播的就是师道丧失和学术腐败的种子,遗毒无穷。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天的学界,更让人悲哀,因为师道已经沦丧,整个学界浮荡着功利欲望,学之惑、知之惑、道之惑,弥漫着大学校园,也充溢着全社会。
在此环境下,中国又何以成为创新性国家?
前一篇:感冒药实名制与监管的“鸵鸟心态”
后一篇:光明牛奶的尴尬给中国牛奶的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