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房建设的安居使命与市场责任

(2012-08-09 06:40:59)
标签:

杂谈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7日表示,今年国土资源部门计划安排保障房土地供应4.76万公顷,目前已落实2万公顷,用地落实率80%。(8日《新京报》)
    在经济下行压力,房市存在变数的情形下,保障房建设特别引人注目。今年保障住房用地落实率已达8成,这是让人高兴的事儿。但同时,人们更关切的是:在已经落实的保障房专用地块上,这些地块的位置如何?已建和在建多少套保障房?能够保障多少家庭安居?相应的问题还有很多,给予公众明确的正解,方符合人们期待。
    近来,房市上可谓风云变幻,形形色色的地方“新政”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大都悄然流产,但也释放着各地以房市提振经济增长的冲动。在此情境下,人们不免担忧房市泡沫推升下的房价高企重来,让人们的安居梦想变得更加杳然和充满挫折感。
    商品房的市场走向且不问他,保障房建设却是民生大事。而且,必须理清保障房建设的安居使命与市场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罗云毅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应承担降低房价的责任。从保障房建设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确乎有理。
    以新加坡为例,其保障房(组屋)覆盖率高达82%,但商品房价格年均增长7.8%。可是,新加坡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上也有成熟的制度规范和严格的政府监管。很简单的,其组屋从建设到资金再到分配,都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新加坡国民住进组屋算是有了安乐窝。可是这个城市国家的商品房,那是给富人住的,因此完全靠市场调配,体现的资本的力量。政府的使命(组屋)和市场的力量(商品房),并行不悖。
    我们的情况相反,商品房是主流,而且是长时期的泡沫化,房价高企化。有资源的阶层,搞房市投机牟利;中低收入阶层,也被卷入市场化漩涡,造成全民炒房的乱象----不仅扰乱了宏观经济,也造就了大批房奴。以至于房市畸形和房价畸高,变成了全民的怨府,才有宏观调控的介入。保障房建设,就是房市紊乱倒逼出来的,除了承担给予低收入阶层安居的使命,也承担了平抑房市泡沫的作用。
    由于保障房建设的滞后与机制监管的缺位,保障房存在着不为地方重视,资金不到位,地段不好,质量不高和分配不公等等问题,保障房的安居使命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反而成为市场的婢女。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7日发布《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报告,当前我国保障房建设中存在顶层设计不够、供需矛盾突出、地方政府不够积极、管理工作亟待规范等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中央一度决定“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并于2011年开工1000万套,不过在随后的2012年下调了建设目标至700万套。由此可见,中国的保障房建设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分配层面,都还是刚刚起步。厘清保障房和商品房的界限,让前者承担安居使命,让后者担负市场责任,也应成为房市调控的重要内容。
    安居乐业,是民生福祉的最朴素愿景。没有安居,乐业就是一场幻梦。因此,调整中国房市结构,让权力之手和政策效力,将紊乱一团的房市分成两个部份是当务之急:一是政府全力做好保障房建设;二是将商品房全面推向市场。但前者是前提,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全国性的住房普查,而不是靠北大民生调查那样的全国家庭住房平均数字,来确定有多少人需要保障房实现安居。然后再落实地段地块和建设数量,通过公共财政来建设保障房。
    这样的保障房建设,才算是补上了中国人安居的短板。一旦中国有了像新加坡组屋那样的保障房建设机制,商品房市场不妨推给市场,让市场去调控,房价再高,也不会扰乱宏观经济,更不会伤及社会公平。

 

本文刊于9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