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限公不限私的车政启示
(2012-07-13 08:13:50)
香港香港人口密集,道路狭窄,但港府至今没有对私家车上牌进行过任何限制。近十年来,香港增加了8.2万辆汽车,这些新增的汽车基本是私家车。而对于政府的公务用车,港府在购车上则有严格的限制,10年间港府公务车辆数不增反降,减少了812辆。(12日《光明日报》)
中国进入汽车时代,全球销量第一已持续多年。有车,不再是中国人奢侈的梦想,而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可是,几何增幅的车辆,也带来城市交通的拥堵,城市污染的加剧,尖峰时刻已经成为城里人现代化生活的新烦恼。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不得不治理的城市病。在北京,上车牌实行的是摇号制,要摇得车牌,煞是费劲;上海则实行的是拍卖制;刚出台的广州新车政则是综合京沪的“摇拍制”...不管实行的是哪种新政,无非是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减少汽车在城市的含有量,以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不过,京沪穗三地的车政实践,由于处于初始阶段,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这些基于管理善意的举措带来了诸多不合理的溢出效应,如推升车牌照价格高企,如畸生法外的高价代理行业,如导致牌照分配上的不合理,如引发豪华车品牌与普通车品牌的市场不当竞争,等等。
香港的车辆限购政策可为京沪穗镜鉴。后现代化的香港市情、车情,应比京沪穗三市还要复杂,但是在车市治理上显然要先进和高明得多。究其根本,除了香港的城市法治水平高,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强,关键是香港政府实施了管官亲民的限购车政。公车治理严格管制,这是对官员管理的严苛,对于私家车港府则不予控制。香港的车政管理,体现了香港系统化的法治理念,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职责不在于治人而在于自律服务。这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体现的是法治语境下的权利至上。过去10年,港府公车数量减少812辆和私车增加8.2万辆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一窥香港公权力对公民权的敬畏与呵护。
在这种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下,香港交通同样存在拥堵情况,当然也无法彻底破解不了汽车尾气污染。但是,香港车市却体现了法治下的公平,公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车水马龙的购车权利,即使香港存在拥堵和污染,人们并不会对公权与权利型的限购政策愤然不平。所以,香港车政的限公不限私,体现的核心价值是公平,而这恰恰是京沪穗三地车政亟需汲取的经验。
京沪穗三市的公车数量与私车数量比,很容易计算出来。其实用不着去进行复杂的数量推算,比照香港经验,限购重点应该锁定公车而不是拿私车开刀。在公车治理不得要领,甚至公车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的现实下,任何的车政都建构在偏颇的效率至上,而少了公平的内涵。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车存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购公车数量,将公车象征的特权和待遇变成公共性,并成为各地车政治理的重点。少了这个前提,无论京沪穗还是其他城市,城市车市治理就会越治越不合理。譬如上海,拍卖牌照的政策导致大量上海市民去上外地牌照,然后想方设法在本地年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上海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的沉疴。
限公不限私,平权不特权,香港给京沪穗等内地城市树立了车市治理的标杆。港府的成功经验不妨拿来主义,以破解车满为患的问题。当然,中国城市也有自己的政情和市情---公车改革不到位,公共交通不发达,所以在借鉴香港经验的同时也是结合本地实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公平的政策设计是第一位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