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抄袭疑云下不尴不尬的鲁迅文学奖
(2012-07-10 08:20:07)
7月5日,文学类专业报纸《文学报》刊文指责2010年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类得主谭旭东的作品《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涉嫌抄袭。《文学报》称该书33万字之中有23万字是抄袭得来。谭旭东否认抄袭,称只是串联他人观点,有标明出处;并指质疑者造谣诽谤。(7月9日《新京报》)
在学术腐败不再是新闻的社会情境里,一个作家被曝70%文字设限抄袭,本来不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作家”早就不再令人敬佩,而成为网络时代自我贬值和被娱乐恶搞的对象。然而,由于新闻源里涉嫌抄袭的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这则新闻还是让人心头一震。正如曝光者微博所言,“虽说这个奖早在我心目中死去了,但我还是被雷倒了!”
以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其冠名的文学奖,在评选程序上应该是权威、严肃、公开和公正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学界、读者的研读、考问与评析。很不幸,从新闻源传递出来的信息看,这部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专著,是否属于抄袭也许还要靠相关机构的最终认定。但确实是七拼八凑的水分之作,否则作者也不会辩称是“串联他人观点”。可见,涉嫌抄袭的“铁帽子”是甩不掉的。
论文是可以引用他人观点的,但必须规范地著名引文出处,这是大学本科生都明白的学术常识。而且,引用的原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取巧窃用他人思想。还有就是,稍有学养的人都明白,引用不能太多,虽说引用没有量化指标,但一篇论文或者专著,引用材料达到70%,还称得上论文或专著吗?故而,在这桩公案里,被曝光者别说是“串联他人观点”,即使是规范引用他人文字,高达70%,也足以让自己羞赧脸红。何况,曝光者做足了功课,“他用统计表,把谭著中存在抄的书页,以及抄的程度,予以注明。”(《文学报》编辑语)
有证据有真相,这桩公案的是非似乎和清晰了。事实上,若这位作者的七拼八凑文本,没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荣誉,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出版界流俗中,只是酱缸了一回,庸俗了一次,也就罢了。可偏偏这本专著,被评为鲁迅文学奖,窃据了文坛“盛名”,自然要承担“其实难副”的代价。
个人毁誉,全在因果之中,名人和精英不是那么容易做的,长胡子的文怀沙有仙风道骨又如何,还不是在众人的冷嘲热讽中消弭了“国学大师”的虚荣?打工皇帝唐骏又如何,还不是因为“野鸡大学”的文凭而声名扫地?文人,在浮华功利的社会风气面前,可以图慕荣华,可以变身为学者明星,但要胸有诗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若学养不足,还是好好地呆在书斋,涵养自己的水平,切莫心存侥幸,踏入功利红尘而有辱斯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一句诡辩的话很有意思,文人窃书不算偷。可是窃文就斯文扫地了----涉嫌抄袭的文人,在文品上其实还不如孔乙己呢。
在这桩公案里,最悲哀最可笑的是鲁迅文学奖的评委会和评委们,他们对涉嫌抄袭作品的评价是:“思考和探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困境和艺术可能性,是在特定领域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作品视野新颖,论点明确,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学术启发意义。”溢美到肉麻的评语,不仅使自己滑稽可笑,也让鲁迅文学奖变得不尴不尬。
中国文学界早就有人疾呼中国文学死了,德国汉学家顾彬也曾把当代中国文学称作垃圾。这些观点或许偏激,但中国文学带来人的希望确乎有些渺茫。
本文刊于10日深圳商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