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老金改革不该拿公务员开刀

(2012-07-07 10:55:38)
标签:

杂谈


    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有望在深圳市破冰。建立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多轨制,公务员不交养老金,退休后却能领到工资替代率达80%左右的养老金。而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只有45%左右。(7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么说恐怕要引来骂声一片。的确,公务员在职时不交养老金,退休金比企业员工还要多。看上去那是相当不公平,加上人们平常看到的官员作风涣散,行政效率低下,且一种贪腐官员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社会对公权力和公务员的情绪异化,即所谓“仇官”。
    但是,公权力存在的问题,和养老金制度并无绝然的对应逻辑关系。养老金反映的是社会制度设计的是否周全完善,是否覆盖到全社会,也就是说,养老金绝对数量的多少并非是体现公平的必然要素,而是要综合考量职业特点、阶层划分和利益博弈等各个方面。
    公务员由国家财政奉养,退休之后领取一定份额的退休金,这是古今中外通用或说普适的做法。从制度设计层面讲,先行的中国公务员养老金制度并无不妥之处。而且,虽然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工资相比公务员在养老金缴纳和退休之后的薪酬待遇上较低,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企业人员(私营业主、各所有制企业中的白领人员)比公务员的工资要高。他们在职时的高额甚至天价薪水,早就使他们甚至他们的“第二代”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此而论,以笼统的企业养老金制度和公务员对比,并发出不公的言论,难免有些偏颇。
    当然,至于大多数的工薪阶层,尤其是低收入的蓝领阶层,他们在职时的工资水平、养老金缴纳比例及退休金,的确不如公务员,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如公务员来得安逸。可是,这也是正常的职业差别所致。不必否认和矫情,大多数的蓝领阶层在教育水平、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等方面显然不如公务员,多劳多得,知识改变命运,符合社会和自然的法则。否则,就会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最迷惑人的是所谓中国的“官民比”。简单讲就是国家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口总数的比例,中国的官民比例是多少呢?国家公务员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务员总人数为689.4万人,这一年的“官民比”是1:194.3。和亚洲和西方一些国家对比----日本是1:28.5,新加坡是1:71.4,美国是1:12.7,英国是1:118...可以说,中国的“官民比”很低。但是,在中国吃财政饭的不仅只是公务员,还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有3000多万人。
    正是这些吃财政饭的海量“准官员”,抬升了中国的“官民比”,让人觉得中国官满为患。中国“官民比”是要降下来,不降下来不足以抚平民意,不降下来就会消耗太多的公共财政,但中国“官民比”降下来的关键是通过改革,让那些吃财政饭的“准官员”自食其力。瘦身3000万,留下700万(公务员),精兵简政之后,亦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和退休金,以实现高薪养廉。众所周知,两宋朝官员收入福利好,贪腐现象亦少。明清两代,官员薪资达到极低,但也是贪腐最盛、官风最糟糕的。
    必须指出的是,给予公务员较好的工资待遇和退休金,并不意味着公务员拿到了永远的金饭碗。在其享受高福利待遇的同时,还要附加相应的责任和他律紧箍咒----严格制度化的考核,公共化素质的涵养,法治理念的锤炼,公仆意识的培养,准入退出机制的构建,全方位的公共监督。
    至于工薪阶层的退休金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制约中国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症结不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区隔,而是社保体系是否全覆盖,公共财政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句话,顶层设计的合理与公共财政的善用才是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