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994
  • 关注人气:26,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是心灵的共振

(2012-05-30 07:5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一部七集的美食纪录片(下称“舌尖”),何以引起那么大的舆论轰动,而且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叫好。即便是向以挑剔视野和笔触发出批评和呐喊声音的评论人,面对这部“舌尖”上的纪录片,也都不吝给予抒情的笔调,用散文化的文本去抒发久违的情感。笔者没有全部看完这部片子,只是零落地在央视9套晚间22点重播的时候欣赏了下,但还是被“舌尖”震撼了,不仅嘴里有条件反射的“口水”,而且心里也充溢着久违的感动,----我知道那是心灵的共鸣与共振。
    在一个时不时曝出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度,我们美食之国的名声被无良企业给亵渎了;在不乏宏大叙事的爱国纪录片巨制中,国人的爱国心被凝滞了。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们新的感受:传统的美食依旧,依然流淌在我们淳朴的传统文化里;电视荧屏捕捉细碎真诚的民生场景,同样会让我们的情感被油然催醒的魔力...我们感动的是,“舌尖”给了我们每个人以主体的感悟与体味,即可以用个体的味蕾去品味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味,那是一种远离繁华和市场交换的回忆,是掺杂想家和养育的原生态生活滋味。
    所以,不管是白山黑水的冻鱼捕猎和杂鱼乱炖,还是西南边陲土到掉渣的食传统,抑或是老徽州发酵过度的毛豆腐与臭鳜鱼和水箱绍兴的浓醇黄酒...每个人的味蕾都会发生化学反应,让四面八方的中国人新海激荡起怀旧的涟漪,脑髓神经穿越到过去,故乡的美也会发酵到更美更醇,让人品味无穷了。这种感受,就像鲁迅忆念故乡里少年闰土在明月夜里看守瓜田刺獾是一样的让人无限意味。
    “舌尖”没有矫情,没有刻意让片中的人物对着镜头刻意表达设计好的台词,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看他们如何本真地炮制属于乡土特色的传统美食。这是中国影视制作者的突破,用朴实的镜头还原朴实的乡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就此而言,“舌尖”是平民化生活的影像典型化塑造,简约地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幸运的是,央视这回聪明地把平民关怀进行到底,而没有呈现出丝毫的国家电视台的倨傲,因为“舌尖”通篇都没有把艺术高于生活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所以,片中所有的镜头,乃至平民,都显得那样的真实,宛然我们的邻居。我记住了扎冬鱼的老爷子,做毛豆腐的淳朴乡姑,还有唯一一位记住名字的摘辣椒卖辣椒的四川农妇“素琼”。这些人物,当然还有那些色香味俱全但充溢着家常味情感的各式菜肴。
    央视很久没有让国人这么感动了。他们从来不缺美轮美奂的电视美学,也不乏高亢激越的爱国宣教,当然还有被国人嘻笑怒骂的诸多新闻和丑闻。但就这一部“舌尖”,足以验证一个事实,只要把关切的镜头对准草根民间,只要不吝以民本情怀,足以拍出让民众较好的片子来。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是好,但也就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让人想家忆旧刺激味蕾的生活类型片而已。可是,从舆论的反应看,有些解读似乎太矫情太过度了。也许有些人的“舌尖”太过敏感,喜欢宣教爱国主义的央视这回平民化了一回,不少媒体却把舌尖和爱国主义给联系在了一起。还有些酸腐的媒体人,把“舌尖”和所谓的“乡愁”勾连在一起。美食的确能够引起“乡愁”,但那应该是真纯的,而不是故意用抒情的笔触“为赋新词强说愁”,泛滥的“乡愁”说,让人倒胃口。
   
 刊于深圳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