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热的提升,电视中的文物鉴宝类节目也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追捧。不过,对于一些节目中动辄进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文物现场估价,不少文博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出反对声音,认为这种节目对文物价值本身的引导存在误区。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提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鉴宝节目这两年的确泛滥了,从央视到各地卫视乃至地方电视台,都一窝蜂去搞。这意味着,民间收藏确实很热,公众渴望得到艺术品收藏的启蒙。电视节目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物专家请到现场,对来自民间的文物藏品进行鉴证评估,普及文物收藏知识,这当然是好的。就像最初的《百家讲坛》,专家们把学术性强的历史文化知识通俗化,介绍给观众,能够起到文化启蒙的作用。但凡事有度,专家们滥讲,观众就审美疲劳;鉴宝节目过多,其启蒙收藏的意义也大打折扣,终了变成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工具。
更大的问题在于,鉴宝节目的现场气氛也变了味,不少专家们从对文物藏品知识的讲解,变成了对藏品的估价,动辄估上天文数字,有的现场出具鉴定证书,将藏品定为国宝云云。如此渲染,使得鉴宝节目变成了功利场,持宝者不再以了解文物知识为重点,而是现场拼宝比宝。被鉴定为昂贵宝物的,持宝者志得意满;被定为低值藏品甚至赝品的,持宝者悻悻然。观众们,也以围观娱乐的心态去看现场主持人、专家和持宝人的表演与博弈。知识性节目终了成了综艺性节目。
再权威的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现场对文物看了几分钟,就得出是否宝物并估出价格来,专家们也忒不负责任了。如果说鉴宝专家鉴定错了,藏品流入市场带来的问题谁来负责?电视台是不问的,专家们也不会认账,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收藏者来担承。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专家鉴定的无价之宝实际上是赝品的情形。更糟糕的是,在鉴宝节目的渲染下,文物收藏品市场呈现出各种乱象来:
一是文物的天价利益诱惑导致盗墓行为盛行,尤其是洛阳、西安等著名古都,盗墓行为屡禁不绝,已经形成底下市场利益链条;二是诱发官方的考古冲动,甚至在没有经过验证科学的考古验证下,就盲目宣称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近年来,时不时有考古学家打秦始皇陵和武则天、唐高宗的乾陵主意,甚至还出现了至今争议不断的曹操墓疑云等。可以说,地方政府和专业考古团体,也在政绩和名利冲动下,患上了文物狂躁症;三是催生了造假售假市场,拍卖市场上时不时曝出天价拍品丑闻。不久前邳州玉匠炮制的所谓汉代玉凳就拍出了亿元天价,而考古学家也好、专业机构也罢,竟然连汉代没有凳子这样的常识都没有。随着媒体的深挖,邳州仿制古玉文物的地下产业链浮出水面。人们看了简直步步惊心,文物造假,原来是如此的缺乏技术含量,但其孳生的“价值”又如此巨大。
讽刺又悲哀。但这些乱象或多或少是受了鉴宝节目的催化与渲染,因为鉴宝节目让人们盲目收藏,颟顸地介入文物收藏市场。
因此,对鉴宝节目加以引导甚至叫停,有助于涵养健康规范的文物收藏市场,值得肯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