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用卡密码的反智与正解

(2012-02-24 06:33:17)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加安全?你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然而,近日有网友发帖爆料称,信用卡一旦被盗刷,有密码持卡人负全责,没设密码则银行可负责赔偿。这样看起来,的确是信用卡不设密码反而更加安全。(23日《长江日报》)
    信用卡设密,几乎是常识。因为领到信用卡之时,银行或预设了初始密码,或在激活时要持卡者设密。设密是为了安全,防止被人盗刷冒领。可事情就是那么吊诡乃至反智,因为网友所曝料的,是银行抖露出来的内幕,设密而被盗刷,银行不负责。相反,不涉密的银行却负责赔偿。这让消费者懵懂,不设密码更安全?
    看似反智的悖论,不仅在现实中得到验证,而且似乎还是银行的所谓规定。广州的王先生就遭遇了此类尴尬事,信用卡被盗刷3万余元。而银行却说:凭密码消费的交易,他们不负责;但若未设密码,可赔偿部分损失。据媒体采访银行专业部门得来的信息,多数银行都为客户提供失卡保障服务,既在信用卡丢失后,持卡人在第一时间(一般48小时)向银行申请挂失,银行对被人盗刷信用卡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而这种失卡保障,大多针对的是没有设置交易密码的客户。
    现代社会,哪个人身上没有几张信用卡?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日常消费行为,几乎全部负载于信用卡上,若设密还不如不设,人们的消费安全和财产就没有了任何保障。因此,信用卡设密问题,银行亟需给出正解,而不是用反智的内幕消息或模糊不清的失卡保障服务来混淆视听。
    其实,若不是媒体报道,人们根本不晓得一张银行卡还有那么多的门道。而且是让持卡人惊出一身冷汗的“陷阱”---关键这陷阱是银行预设,给持卡人提供了权利保全(失卡保障服务)却不告知。因此,解读信用卡密码的安全与不安全,其实是偏离了主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银行用反智的手腕策划了一个针对广大持卡者的阴谋。这绝非危言耸听,众所周知,信用卡办理,基本是两个途径,一是持卡者主动办理,一是银行为了完成量化任务而拉郎配。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视为平等的契约关系。银行有义务向持卡人告知失卡保障服务的全部内容,以及设不设密导致的权利得失。试问银行,有哪一家做到了告知义务?
    故而,如果银行起初没有尽到相关义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失衡的。当持卡人因设密而导致信用卡盗刷带来的财产损失时,银行应当给予赔偿。这就是持卡人希望得到的符合法律正义精神的正解。常识就那么简单,道义就那么清晰,即使诉讼到法庭上,众人亦可用普遍的公开举证来拷问银行搬不上台面的小聪明小阴谋。
    据一家网站举行的“银行卡安全中国行”专题调查问卷显示,关于“您的信用卡是设置密码还是使用签名作为主要确认凭证”,有54.4%的人选择了“密码加签名”,有30.4%选择“只用密码”,只有15.2%的人选择“签名”。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称,他们也对信用卡客户提供三种安全保障方法,但是统计下来,超过8成的持卡人都喜欢设置密码。
    既然信用卡设密是大多数持卡人的习惯,失卡保障服务就应该涵盖“设密被盗刷”。否则,所谓失卡保障服务就纯粹变成了银行装点门面的虚伪道具了。
    关于银行的新闻太多,但正面的少负面的少,反智不合逻辑的多契合常识民意的少。归结到一点,银行被资本的暴利冲动所牵引,哪还会有优质服务和公众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