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业存废与就业率挂钩的功利化思维

(2011-11-23 04:44:14)
标签:

杂谈


    根据教育部网站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2日《新华社》)
    210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680万,加上没有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确相当严峻。造成这种境况的,除了宏观经济形势,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高校扩招所致,高校专业和市场的枘凿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亟需高校、市场和大学生本人的多方良性互动才能破解。
    不过,按照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就业率和高校专业的存废挂钩,所谓就业率两年低于60%,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若这样的制度设计真的施行,不仅有些偏颇武断而且充满功利性思维。
    大学生扩招时代,所有的大学都在膨胀,从招生规模到专业规划再到校园面积。一个普通的地方高校,也动辄是数千亩数万人,各高校也都在扩招中变成了综合大学的模样。更为吊诡的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是什么专业热门找什么,前些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热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计算机系和信息技术学院,后来财会审计类大热,高校又一哄而上,至于生物艺术、电影电视主持人之类,各高校也创造条件去设立。
    这些专业倒是专门随就业市场而脉动,可是一旦泛滥却也造成了市场过量,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无法实现就业。如果说调减或停招此类水分较多和充满市场投机的高校专业,人们确实是举双手赞成。
    可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一些具有高学术含量的高校专业,在市场上的就业情况并不好,譬如古汉语和文学、数理、哲学等基础性冷门专业,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若简单以就业率来决定专业存废,岂不是动了高校基础理论学科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市场上也还存在着不正常的用人趋势。哪怕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街道小厂,在招工上也习惯性地贪大求洋,动辄要求毕业生是硕士博士;稍微有些名气的单位则更牛了,英语不达6级的不要,本硕博不是211、985的不要。在此不合理的市场需求下,高校就业率不可能高,而各高校在招生简章上公开出来的就业率也更多属于不实宣传语。近年来,不时就有媒体曝出,不少高校为了“制造”高的就业率,往往以协议就业的名义糊弄公众。有些高校甚至以扣留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逼迫学生签所谓的就业合同。故而,一旦将就业率功利化,高校教育也就跟着畸化异化了。
    从高等教育到就业市场,甚至高校毕业生,普遍浮荡着一股浮躁功利气息。因为功利,高校盲目扩招,过度建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学术水平贬值,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因为浮躁,就业市场不切实际地选撷高学历人才,造成人才浪费;同样因为功利,毕业生们往往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走向社会,同样造成了所学专业的荒废。
    故而,政策设计者应综合考量,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系统平台下解决。即招生政策、就业理念和就业市场全部摒弃功利化思维,才能破解高校专业和市场不对路的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