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泡沫制造到穷途末路的地王们
(2011-11-21 05:49:17)
标签:
杂谈 |
本文为时代商报专栏稿,刊于21日
2009年、2010年诞生的地王,无论单价、总价还是地王总数,都创下了中国楼市之最。但如今,曾经豪气吞下地王的开发商发现,地王已成烫手山芋。记者注意到,上海证大外滩地王、华侨城苏河湾地王、中建新江湾城地王、新城地产南翔地王,这四幅上海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地王,大致分别处于规划审批未开工前期、开工节点、开盘预售初期和强销期四大房地产项目的标志性进展节点。
一则来自上海楼市的骚扰短信形象地曝露了沪上地王的市场困境:“我公司代理嘉定南翔的顶级楼盘,近期大幅降价,原价2.6万元/平方米,直降7000元/平方米,现价1.8、1.9万元/平方米,机会难得。”据媒体报道,这个大降价的顶级楼盘就是江苏新城地产旗下的新城公馆——其所在地块,正是2009年房地产高峰时的当地地王。
问题是,即使每平米直降7000元,也鲜少有人问津。据15日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上海09年地王仅三个在售,销售额只占土地金15%。
沪上如此,其他城市地王们的处境也很不妙,如北京18地王项目回款不及地价8成(11月8日《财经》),中海地产重庆地王项目遭遇降价尴尬(11月4日《财新网》)等。一二线城市,曾经豪气万丈的地王们,集体陷入市场困境中。这是房市的大环境使然,也是房市惯性走向低落的必然。在此情境下,公众的观望情绪更浓厚,市场氛围更冷清。
市场就是这样的无情和辩证,当年豪赌房市而不惜代价高价买地,地王的盛名在房市走冷之时当然其实难副,首当其冲地品味市场的炎凉。笔者虽不赞成房市走冷语境下的唯市场论,但是对于那些耗尽家财甚至不惜一切借贷的购房客(不是炒房客)们寄予无限同情,希望宏调政策能够区别对待,对那些误入高价市场的“刚需”群体予以恰当的眷顾。然而,对于曾经声名显赫的地王们,就该让其品味市场潮起潮落的煎熬。
每个城市的地王,都是财大气粗的资本大鳄。由此才能在土地挂牌招标时哄抬地价,获得囤地机会。地价攀升,自然房价成本提高,地王们开发的楼盘当然会走高端高价之路。逻辑上也可以这么说,中国房价的高企,是由地王们给炒作起来的;更要者,地王们吃进地价的慷慨,也导致了各城各地土地财政的成瘾和依赖。因此,地王们的囤地行为,造成的是权力和市场两个层面的非理性,带来的后果是宏观经济的紊乱和微观民生的焦虑。
市场经济从系统上讲是公平的,但不排除具体时段因为政策、资本流动和市场主体的疯狂冲动而变得偏颇乃至危险。当年的东南亚和香港金融危机,不久前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都是政策、市场和资本躁动失衡的结果。不管是危机的周期性抑或其他属性,房市的失衡是孵化危机的温床,因为房市资本的冲动牵系着银行信贷,鼓噪着购房者的倾财投入。银行信贷的市场触须最敏感,购房者的市场耐受力最差,在宏观政策的转圜下,这两者最先营造或轻松或窘迫的市场氛围。少了这两个衣食父母的奥援,地王们的市场末日也就来临了。
市场上混,总是要还的。对于市场投机者而言,自从地球上有了市场经济就被证明为颠扑不破。
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地王陷入困顿中,让其自生自灭好了。哪怕留下了烂尾楼,起码还剩下了土地。至于购买地王高端房产的人士,应该也必须承受市场轮回的代价。
一则来自上海楼市的骚扰短信形象地曝露了沪上地王的市场困境:“我公司代理嘉定南翔的顶级楼盘,近期大幅降价,原价2.6万元/平方米,直降7000元/平方米,现价1.8、1.9万元/平方米,机会难得。”据媒体报道,这个大降价的顶级楼盘就是江苏新城地产旗下的新城公馆——其所在地块,正是2009年房地产高峰时的当地地王。
问题是,即使每平米直降7000元,也鲜少有人问津。据15日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上海09年地王仅三个在售,销售额只占土地金15%。
沪上如此,其他城市地王们的处境也很不妙,如北京18地王项目回款不及地价8成(11月8日《财经》),中海地产重庆地王项目遭遇降价尴尬(11月4日《财新网》)等。一二线城市,曾经豪气万丈的地王们,集体陷入市场困境中。这是房市的大环境使然,也是房市惯性走向低落的必然。在此情境下,公众的观望情绪更浓厚,市场氛围更冷清。
市场就是这样的无情和辩证,当年豪赌房市而不惜代价高价买地,地王的盛名在房市走冷之时当然其实难副,首当其冲地品味市场的炎凉。笔者虽不赞成房市走冷语境下的唯市场论,但是对于那些耗尽家财甚至不惜一切借贷的购房客(不是炒房客)们寄予无限同情,希望宏调政策能够区别对待,对那些误入高价市场的“刚需”群体予以恰当的眷顾。然而,对于曾经声名显赫的地王们,就该让其品味市场潮起潮落的煎熬。
每个城市的地王,都是财大气粗的资本大鳄。由此才能在土地挂牌招标时哄抬地价,获得囤地机会。地价攀升,自然房价成本提高,地王们开发的楼盘当然会走高端高价之路。逻辑上也可以这么说,中国房价的高企,是由地王们给炒作起来的;更要者,地王们吃进地价的慷慨,也导致了各城各地土地财政的成瘾和依赖。因此,地王们的囤地行为,造成的是权力和市场两个层面的非理性,带来的后果是宏观经济的紊乱和微观民生的焦虑。
市场经济从系统上讲是公平的,但不排除具体时段因为政策、资本流动和市场主体的疯狂冲动而变得偏颇乃至危险。当年的东南亚和香港金融危机,不久前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都是政策、市场和资本躁动失衡的结果。不管是危机的周期性抑或其他属性,房市的失衡是孵化危机的温床,因为房市资本的冲动牵系着银行信贷,鼓噪着购房者的倾财投入。银行信贷的市场触须最敏感,购房者的市场耐受力最差,在宏观政策的转圜下,这两者最先营造或轻松或窘迫的市场氛围。少了这两个衣食父母的奥援,地王们的市场末日也就来临了。
市场上混,总是要还的。对于市场投机者而言,自从地球上有了市场经济就被证明为颠扑不破。
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地王陷入困顿中,让其自生自灭好了。哪怕留下了烂尾楼,起码还剩下了土地。至于购买地王高端房产的人士,应该也必须承受市场轮回的代价。
前一篇:飞天茅台是美酒还是市场毒药
后一篇:高晓松,酒的醉罚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