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石化的名片的民意联想与民生焦虑

(2011-10-11 20:25:56)
标签:

杂谈

中石化天价酒、问题油等事件刚在人们心目中淡化,10月8日,又有爆料人爆料称中石化河北分公司花13万元印制260元一盒的名片,并附上收据佐证。中石化集团8日回应称,网上流传的收据出自下属齐鲁公司,费用包含试印及邮寄费等。该下属公司实际是以96元/盒的价格印制的名片。(9日《京华时报》)
中石化的名片是天价的13万元,还是辟谣后的不足百元,都无法消解中石化成为舆论主角的难堪。天价酒、天价灯、问题油,已经让公众对中石化这样的央企失去了信任,公众信任的缺失源于中石化责任的旁落。也可以说,即使天价名片是民意制造的乌龙伪命题,中石化既往的社会行为也很容易让民意朝恶的方面联想。
何况,这起事件还有许多的疑云难拂:96元每盒的价格依然高企,齐鲁公司的名片何以舍近求远赴京制作?中石化辟谣是必要的,但要取得民众信服,中止民意恶地联想,有选择和带有危机公关的信息公开显然还不能消弭公众所有的疑窦。而这,恰恰又让民意对中石化多了一层差评。
公众于中石化,还有更深层次的不满,隐喻着典型的民生焦虑。
就在中石化曝出天价名片的当口,国内成品油价格终于下调。人们犹记,国内最近一次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发生在4月7日,至今已有五个多月保持在历史最高价位上纹丝不动。同时,发改委此前最近一次下调油价是在2010年6月1日,此次调价为发改委16个月以来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
在汽车迅猛走进中国家庭的时代,成品油价格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尤其在通胀带来民生的生活重压之下,成品油价格的坚挺,让民生备感焦虑不安。于是,坊间不时出现中美油价对比的信息,不大关注国际油价的中国人,也像经济学家和欧佩克的石油大亨那样,紧盯原油价格的涨跌。不是中国民众想成为经济学家和关心国际大事,而是基于微观民生的现实利益考量。对此,中国民众无奈地发泄着“涨快跌慢”的怨气。
客观而言,中国成品油价格的变化,源于“22天+4%”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而且这两个联动的数字是和国际上三地原油价格涨跌作为参照系的。这意味着,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市场灵敏性不够,尤其和民生感受严重滞后。考虑到2008年以来,在成品油价格的16此调整中是10升6降,民众认为“涨快跌慢”并非没有道理。
虽说成品油价格带来的民意不满和民生焦虑都是不太成熟的定价机制引发的,但是这个机制的出台与执行,明显对“两桶油”(中石化、中石油)有利。原因有二:一是“两桶油”为央企,成品油价格机制不能不考虑其利益诉求;二是“两桶油”常常抱怨其属下企业亏损。最重要的是,在过去数月成品油价格的煎熬期,民营加油站纷纷降价销售,而“两桶油”价格岿然不动。由于“两桶油”是成品油市场的主力军,公众的不满和焦虑也都因此而引发。
不堪的是,中石化又偏偏曝出天价酒、问题油,桩桩件件都让民众感到难抑心中的怒火,借此发泄对成品油价格和定价机制的不满。
现在,虽然成品油价格降了,但各地油价依然维持在“7元”坚挺时代,对于舒缓民生焦虑可谓聊胜于无。偏偏中石化又发生了天价名片事件,对民意造成的心理伤害和对民生郁结的焦虑可谓雪上加霜。
市场经济,民生所虑者无非公平。政策决策者应以民生为重,价格机制也应考虑民生体味;至于央企,尤其是那些在垄断中栖居的市场特权者,更该谨言慎行,不要无故刺激民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