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哥”的正解与反讽
5日,长沙市市区新增客运出租汽车运力听证会如期举行,曾经十几次出现在长沙听证会现场的一名代表引起了网友关注,“听证哥”成了石爱伟的最新称号。对于本次听证会为何又会选中石爱伟,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并无回应的必要,“有人热心于公运事业很正常”。同时,记者发现,在听证会上出现的熟面孔不止石爱伟一人,湖南省企业信用评价中心周正良、湖南高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胡森炎等人也曾在其他听证会上出现过。(7日《潇湘晨报》)
长沙“听证哥”石爱伟被媒体围观,甚至被网络恶搞为“听证帝”---发钱的就来,没钱的不来。(见搜狐)。对石爱伟来说,确实是不大不小的生活困扰。但是,舆论的聚焦和公众的关注却又是不可避免。因为类似“听证哥”的事情,全国各地并不鲜见,譬如之前成都就有4位“价格听证专业户”,其中一位老妇竟然19次参加听证。所以,“听证哥”也好,“听证帝”也罢,其实公众不必莫名惊诧。
其实,价格听证,是开放社会的开放举措,体现了政府部门亲民、开明和顺应市场的明智之举。从社会各界广泛地选撷有代表性的听证人员,也是很必要的。就此而言,“听证哥”频繁出现并不算得怪事。如果说“听证哥”热心公益,T恤民生,对物价特别敏感,乐于为民生代言,这样的“听证哥”代表哪怕一直听证下去,甚至职业化,公众反而会为这样的“听证哥”鼓与呼。因此,对于频繁参与听证的人,公众不能一味的冷嘲热讽,而要对其行为进行辨证评判、理性分析。
问题是,现在的听证会变成了“十听九涨”的花架子。听证代表不是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来选撷,而是组织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一些为自己代言“底层民众”充当傀儡和观众,甚至用金钱赎买听证代表为涨价听证画上圆满的问号。这样的听证会,就变成了欺骗公众的涨价会,如此“听证哥”就异化为权力的奴仆和公众的公敌。
公众以嬉笑怒骂的心态恶搞“听证哥”,恰恰基于各类价格听证会的不正常情况。而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的强烈反讽。现实的中国社会语境是,在权力和权利的博弈中,权力似乎少了公开的倨傲和戾气,而习惯于用法治公开的方式去传递尊重和亲善民意的信号。按理说,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公民社会的进展。遗憾的是,公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并未落到实处,而是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去糊弄公众。逢听必涨的听证会,总是熟面孔的“听证哥”,总是在演绎这种华而不实的权力游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眼就能看穿此类听证游戏。在此情境下,各类听证会的公信力几乎荡然无存,而“听证哥”也成为公众横眉冷对的恶搞对象。
舆论之力有时比利剑还要锋利,它可以戳穿一些矫饰、虚伪的西洋景。当舆论之剑把各类逢听必涨的厅长会斩得鲜血淋漓时,作为听证会的看客们自然也逃不过凌厉舆论的亮剑。丧失公民性、独立性的他们,既然为了一点小利为权力折腰,当然也要付出被公众横眉侧目的代价。作为公民,如果说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那是所谓的懦夫;为权力绑架或诱惑沦丧公共权利,则为公众所不容,遭受公共谴责了。
若为权力折腰的“听证哥”存在,则听证会难以取信于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