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纸上做梦”难成艺术家
(2011-07-26 05:59: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
本文刊于26日深圳商报
许久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林青霞,7月23日来到香港书展作“窗里窗外:林青霞的戏梦人生”演讲,演讲不仅吸引了2000多名读者,徐克、董桥等一批香港娱乐、文化界人士也都来捧场。在本届香港书展上,林青霞也宣传了自己的首本文学创作散文集《窗里窗外》,这是“唯一的林青霞写林青霞”。在演讲中,林青霞又说,“60岁希望做艺术家。”(24日《东方早报》)
又见林青霞,对很多70后的人而言简直是恍若隔世。林青霞演而优而成偶像,因嫁入豪门而息影多年。对于悲欢离合喧嚣浮躁的演艺江湖而言,林青霞的人生归宿是完美的。凭借林青霞在影坛的地位,如果是在内地,恐怕早就被人美誉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了。这些年,人们见惯了太多这样的泡沫化的艺术家。林青霞“60岁希望做艺术家。”,谦逊是美德,也鉴照出那些自以为是艺术家的骄娇二气来。
以林青霞塑造的不朽影坛形象,其实不必等到60岁,现在也配得上电影艺术家的称号。等到60岁,在港台任何一款电影节上,组委会也会给她类似“终身成就奖”予以奖掖。不过,从林青霞的口吻看,她要做的“艺术家”可不是单项的电影艺术家,而是跨界写作、书法和画画的“全能”艺术家。因为,她是以“作家”的身份说这番话的,而是是在宣传他首本散文集《窗里窗外》。
演员业余时间写书、画画,聊以娱情,提高修养,未尝不可,但这样就能成为艺术家?内地出过书、字写得不错,而且画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演员不少,譬如王刚、倪萍、唐国强等等,但他们也不敢以作家和书画家自称。隔行如隔山,没有艺术家的灵性和努力,隔靴搔痒写写画画至多只是入门级的。至于明星们写的书畅销、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卖出好价钱,反应的不是艺术品质,而是娱乐影响力。
因此,林青霞可以有全能艺术家的梦想,但要变成现实,可不是靠时间就能够实现的。至于香港娱乐文化界人士对其散文集的捧场,那些大佬们可不是奔着文学去的,而是因为林姐姐的面子。想想看,在明星们一波波的出书潮中,无论当红还是过气,发布会现场哪个不是冠盖云集热闹非凡?除了铁杆粉丝对自己偶像爱屋及乌的激情追捧,谁会把明星出的书当回事儿。一句话,林青霞要清醒,不管那《窗里窗外》装帧多精美,发布会多热闹,圈内人不会理会林青霞的风花雪月,普通读者买过来也会匆匆浏览后丢在一边。作家,不是几篇散文一本传记就能炼成的。
有趣的是,这不是林青霞第一次表达她60岁成为艺术家的梦想。2007年时,林姐姐就写了她的处女诗《家乡的风》,还拜访了著名学者季羡林。但这首诗除了得到“梨花教主”赵丽华的表扬外,其他的诗人、文论家和舆论都认为林诗就是一小学生水平的长短句组合。这意味着,林姐姐是没有诗人灵性和天分的,硬生生地附庸文学的风雅,只能换来冷嘲热讽。
不知道林青霞《窗里窗外》集子里的散文写得怎么样,但从其诗和其追捧的白描风格看,她的散文恐怕也是“形散神也散”。看看她纪念黄霑的文字:“香港少了他好像少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少,因为他已深植入大家的心中,想起他就仿佛听到他豪放的笑声:‘哈!哈!哈!’”她以为这样的文字就像季羡林的《老猫》,就知道林青霞是怎样的幼稚了。----她不懂最基本的文学审美,用最朴拙平实的文字蕴藉意境,那是文学创作的上乘境界,只有文学大家经过时间的洗练才能练就这一本领,譬如季羡林。而林青霞的文字,不是朴拙是简单,没有意境且没有意思。林姐姐的文学之梦,与其去学季羡林,还不如去拜琼瑶阿姨,学学她如何驾驭文字,操弄不食人家烟火的小女子文学。
林青霞有电影明星(或艺术家)的名头就够了,有时间写书、作画也是她的自由,但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就有些太自不量力、太没自知之明了。人,不能太贪心,否则就是“纸上做梦”(林青霞语)。
前一篇:猪肉涨价背后的抗生素焦虑
后一篇:张柏芝还能榨出多少剩余娱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