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7月16日广州日报
名牌大学给下属独立学院发学位证书,是否有卖文凭之嫌?记者昨日了解到,名校给民校发学位证书在全国都一样,有的名校收取“贴牌费”获利亿元。(7月15日《长江日报》)
独立学院是高校扩招生下的畸形之蛋。名校凭借其教学资源和品牌效应,借助民间资本,联合办学。按理说,这是高教招录改革的一项改革举措,独立学院应该越办越好才是。
现在的情形是,独立学院确实红火,简直是泛滥。不用说全国顶尖的名校,就是一般学校,也都建有自己的独立学院。按照教育部2008年出台的名校办独立学院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标准,全国有多少不合格的独立学院,应该不难统计出来。以湖北为例,该省有1/3的独立学院“不达标”,连襄樊学院、孝感学院等组建历史不长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办起了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湖北若此,其他各地也莫不如是。
全国各校赶着趟儿“大干快上”办独立学院,显然不是为了让考生们为了圆大学之梦,而是借扩招之力,谋取高学费之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独立学院大多为名校所办。因此,独立学院往往是穿着名校的马甲,去发名校的文凭,因此独立学院对那些考不上名校而又希望圆梦的考生而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相当于三本的独立学院,较之普通一本、二本院校更为热门。当然,独立学院的学费也不菲,独立学院本科专业一年的学费高达万元以上,是普通本科专业的2倍还多。因此,从赚钱的角度讲,独立学院绝对是一颗摇钱树。
对于那些扩张得有些过头,债务缠身的名校而言,依靠办独立学院缓解财务紧张,不啻为绝佳的选择。就此而言,独立学院和名校的这种关系,是郎情妾意的利益媾和,是高教体制中利欲分肥的象征。
对于旁观者而言,这种利欲分肥关系显然是不正常的。在现有的高考选拔制度下,高考成绩是分野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唯一标准。一分之差往往让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考生梦碎,而相当于三本的独立学院,录取分数很低。靠低分就能上名校,而且发的是名校的文凭,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颠覆和反动。而颠覆这一制度的敲门砖,竟然是金钱---即在低分情况下,靠两倍于普通高校的学费即可获得名校文凭。逻辑是显然的,名校文凭可以用金钱赎买,只要通过独立学院这个名校的合法“外挂”。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中国名校,几乎全部是公立院校,在现有的制度平台下,国家有拨款,学生要缴费,人们也默认着应试教育的考录规则。但是,名校和独立学院的这种分肥关系,打破了公立院校应有的学术底线和职责意识。名校品牌,是以学术为支撑并经历长时间的历练而成。名校把自己的品牌明码标价,滥发文凭,是以消费自己的学术品质,贬值名校的品牌为代价。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名校文凭都是稀缺产品,若满大街都是名校毕业生,名校的价值还在?批发量制名校文凭,名校不再是学术重地而是庸俗的商人。更重要的,既然名校是公立的,其教育资源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而不可以开口子,拿公立名校的教学资源和品牌自肥,哪怕是打独立学院的擦边球。
名校不是不可以办独立学院,关键是独立学院一定要独立,不仅财物独立,而且文凭独立,这样的独立是让人尊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