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后的西湖让人喜忧参半
(2011-06-27 18:17: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国侨报文集 |
刊于27日美国侨报
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据悉,为保护环境,西湖景区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
西湖“申遗”成功,国人应该都跟着高兴。但是,也许是近年来泛滥的“申遗”热,使得人们对“申遗”严重审美疲劳。所以,西湖成功“申遗”,只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又多了一条可有可无的新闻罢了。而且,西湖之美,在于她的历史内涵、人文气质和景色风光,再多一项“申遗”的名头,也只是锦上添花。
曾有一项调查,可确认国人对“申遗”的态度。有近72%的人认为中国“申遗”的功利性过强。而且,中国目前已有40处世界遗产,处于全球前列。当务之急,是保护好已经现有的世界遗产项目,而不是跟风排队“申遗”。否则,一旦功利过头,保护不力,就会被“世界遗产大会”提出黄牌警告。“三江并流”、丽江古城、张家界、故宫、颐和园等六处就曾被黄牌警告过。
可见,公众对于“申遗”,那是相当的理性和知性。国人所看重的,绝非“申遗”成功所带来的虚荣和虚名,而是希望“申遗”能够使传统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甚至,人们希望有些文化遗产不要那么高调地“申遗”,只要原生态地保护好即可。
从杭州市的说法看,“六不”确然是件好事。西湖没有像其他的国内文化遗产那样,一朝“申遗”成功,就被当地主政者当成摇钱树,忙着去提高门票,增加收入。杭州市的“六个不”起码还能保证西湖还是民众的西湖,而且没有借机谋利。不过,这还只是杭州市的口头承诺,这“六不”能否落实到位还有待时间检验。关键是,刚“申遗”成功,就提出限制景区游人数和车辆的建议,让人充满忧虑。这种看似保护西湖人文景观的举措,极有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西湖游人如织并非始于今日,自古皆然。游人多意味着西湖的景色美好魅力四射,何必限制人流?若因为“申遗”成功而限制人流,这岂不是和杭州市所承诺的“还湖于民”相矛盾?当然,限制车流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步行游湖,才会有满眼湖山满意境的遐思,也才和西湖深厚的历史人文格调相契合。
其次,限制人流,可能会使“申遗”后的西湖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一湖景色桎梏为保护下的满塘湖水,变成权力眷顾下的禁脔。如此文化遗迹不接地气,保护得再好也失去了西湖的人文和民本性。同样是浙江的胜景浙江潮,南宋文人周密在其《观潮》一文中这么描绘:“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浙江潮恰因为众人的围观而壮观,离开人味的景观,绝非文化遗产。
还有一个罗马的例子。“破船喷泉”是意大利最著名和最古老的一座喷泉,这里曾是《罗马假日》中奥黛莉·赫本曾经惬意坐着的地方。四名游客恶作剧式地在此乱涂鸦而引发管理者要限制游客。人们对此评价:“如果真的不得不这么做的话,这也是一种耻辱。”
我相信中国游客有足够的理智,不会因为西湖“申遗”成功而扎堆西湖游。控制游人数量,更像是杭州市预设的一场宣传噱头。我更相信这是这种高调的文宣背后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潜台词,潜伏着许多功利因素。也许这种功利不是为钱,但若被用来提升城市知名度或地方政绩,西湖“申遗”成功依然让人忧虑。
庄子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文化遗产保护,应循着文化遗产的精要和本源去保护,而不是以叶公好龙的虚名示人或以外在的包装追求功利。
西湖“申遗”成功,国人应该都跟着高兴。但是,也许是近年来泛滥的“申遗”热,使得人们对“申遗”严重审美疲劳。所以,西湖成功“申遗”,只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又多了一条可有可无的新闻罢了。而且,西湖之美,在于她的历史内涵、人文气质和景色风光,再多一项“申遗”的名头,也只是锦上添花。
曾有一项调查,可确认国人对“申遗”的态度。有近72%的人认为中国“申遗”的功利性过强。而且,中国目前已有40处世界遗产,处于全球前列。当务之急,是保护好已经现有的世界遗产项目,而不是跟风排队“申遗”。否则,一旦功利过头,保护不力,就会被“世界遗产大会”提出黄牌警告。“三江并流”、丽江古城、张家界、故宫、颐和园等六处就曾被黄牌警告过。
可见,公众对于“申遗”,那是相当的理性和知性。国人所看重的,绝非“申遗”成功所带来的虚荣和虚名,而是希望“申遗”能够使传统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甚至,人们希望有些文化遗产不要那么高调地“申遗”,只要原生态地保护好即可。
从杭州市的说法看,“六不”确然是件好事。西湖没有像其他的国内文化遗产那样,一朝“申遗”成功,就被当地主政者当成摇钱树,忙着去提高门票,增加收入。杭州市的“六个不”起码还能保证西湖还是民众的西湖,而且没有借机谋利。不过,这还只是杭州市的口头承诺,这“六不”能否落实到位还有待时间检验。关键是,刚“申遗”成功,就提出限制景区游人数和车辆的建议,让人充满忧虑。这种看似保护西湖人文景观的举措,极有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西湖游人如织并非始于今日,自古皆然。游人多意味着西湖的景色美好魅力四射,何必限制人流?若因为“申遗”成功而限制人流,这岂不是和杭州市所承诺的“还湖于民”相矛盾?当然,限制车流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步行游湖,才会有满眼湖山满意境的遐思,也才和西湖深厚的历史人文格调相契合。
其次,限制人流,可能会使“申遗”后的西湖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一湖景色桎梏为保护下的满塘湖水,变成权力眷顾下的禁脔。如此文化遗迹不接地气,保护得再好也失去了西湖的人文和民本性。同样是浙江的胜景浙江潮,南宋文人周密在其《观潮》一文中这么描绘:“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浙江潮恰因为众人的围观而壮观,离开人味的景观,绝非文化遗产。
还有一个罗马的例子。“破船喷泉”是意大利最著名和最古老的一座喷泉,这里曾是《罗马假日》中奥黛莉·赫本曾经惬意坐着的地方。四名游客恶作剧式地在此乱涂鸦而引发管理者要限制游客。人们对此评价:“如果真的不得不这么做的话,这也是一种耻辱。”
我相信中国游客有足够的理智,不会因为西湖“申遗”成功而扎堆西湖游。控制游人数量,更像是杭州市预设的一场宣传噱头。我更相信这是这种高调的文宣背后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潜台词,潜伏着许多功利因素。也许这种功利不是为钱,但若被用来提升城市知名度或地方政绩,西湖“申遗”成功依然让人忧虑。
庄子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文化遗产保护,应循着文化遗产的精要和本源去保护,而不是以叶公好龙的虚名示人或以外在的包装追求功利。
前一篇:猪肉涨乱了市场焦虑了民心
后一篇:一场童话婚姻变成糟糕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