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20日香港文汇报
欧盟14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不仅开创欧盟对华反补贴的先例,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动用双重贸易救济。专业人士指出,这起案件漏洞百出,开创了一个糟糕的先例。16日,商务部发布2011年第19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定。其中,除法国罗盖特公司7.70%的从价补贴率外,其他欧盟公司的从价补贴率达到11.19%。该案是中国对欧盟进口产品的首起反补贴调查。
三天之内,中欧互相擎起针对对方的“双反”(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之剑,使得这场中欧贸易摩擦极具戏剧性。由于是欧洲对华铜版纸实施“双反”在前,中国在后,难免有中方反制和报复的意味。不过,中国商务部负责人已经强调不是报复而是时间上的巧合,从而使中欧间的“双反”博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金融危机以降,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客观因素是,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加之中国对美对欧贸易均有大量顺差,刺激美欧对华实施贸易救济以扭转贸易不平衡;主观因素是,美欧先后深陷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亟需寻找一个排遣国内民意怨懑和缓释贸易焦虑的突破口,中国成为理想的出气筒。
应该说,美国对华贸易摩擦较多,频率和力度也大,近年来已经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难题。相比之下,2010年之前,欧盟对华相对克制。去年以来,双边贸易摩擦增多,但也仅仅存在低烈度的“反倾销”的“单反”层面。欧盟对中国产铜版纸进行“双反”,凸显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进入了多管齐下的高烈度阶段。
未来,中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贸易形势,美欧对华严苛的贸易措施,会为更多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所复制,也会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在此情势下,中国也不会坐以待毙,将采取相应的贸易救济去维护本国贸易利益。如果说欧盟或美国对华贸易博弈从摩擦升格为贸易战,并不排除诱发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现有的WTO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甚至会重蹈“胡佛主义”的覆辙。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警戒。表面看去,欧盟对华铜版纸实施“双反”,局限于WTO的框架内。但深究细研,却耐人寻味:一方面,中国产铜版纸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极低,只有4%左右,不会对欧盟产业带来威胁,判定中国企业“倾销”没有道理;另一方面,欧盟举证的反补贴证据也经不起推敲。诸如中国政府为铜版纸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廉价的土地使用和税收优惠等补贴等等,其实是个误解。中国造纸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在融资和税费方面的待遇,远远不如来自欧盟和美国的跨国企业。
更甚者,欧盟把商业化的中国国有银行向铜版纸企业提供的商业贷款,也视为政府补贴,更不符合逻辑。因为中国国有银行已经商业化,而且中国国有银行并不只是对铜版纸企业放贷,也向欧盟在华企业放款。讽刺的是,欧盟各国为了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对银行注入了大量资金,这些银行向企业放贷,是不是也在享受欧盟补贴?
中欧贸易的“双反”博弈,其实并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结构性的矛盾上。靠WTO的机制平台和程序,破解不了中欧的贸易摩擦,因为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问题不解决,欧盟随时都有借口对华采取歧视的、不公正的“替代国”做法。
也正因为如此,欧盟和美国才会紧咬牙关,坚决不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松口。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借用WTO的理性之壳,对华实施非理性的贸易救济。
应对欧盟的“双反”,中国的不能止于一招一式的反制式博弈,关键是尽快让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