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元《有种》给谁正名?

(2011-05-19 07:49: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本文刊于19日深圳商报、华商报 
 
   17日下午,内地导演张元出现在法国戛纳,他此行为了新片《有种》发售海外版权。《有种》以生活在北京的80后为故事线索,但并非要借此片为80后正名,而是通过这群“充满理想”的年轻人的改变来看社会的变迁。(18日《东方早报》)
    本届戛纳,华人美女面孔应接不暇,但华语电影孤影寂寥。只有《武侠》,也只是参展不参赛的配角儿。当人们只能靠消费两个冰美人、汤妹妹和巩姐姐,来满足自己的娱乐诉求时,张元横空出现,给人带来了新的娱乐看点。
    张元淡出公众视野差不多有三个半年头了。他不是急流勇退,而是吸毒被捉,成为当年的一大新闻。和不久前孙兴、莫少聪等演员吸毒不同,张元吸毒前没有嗑药案底和劣迹,而是有着很多光鲜的光环、诸如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将影响21世纪的100位青年之一”(《中国青年》杂志)、“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美国《时代周刊》)等等。他的电影,像《北京杂种》、《绿茶》等也屡屡在国外获奖。这样这样的腕儿,因吸毒而身败名裂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蛰伏而一蹶不振。毕竟,张元是位有才华的导演,不能因毒就这么埋汰了。
    还好,张元没有借孙兴、莫少聪的“有毒”娱乐漩涡搅水复出,而是在著名的戛纳电影节高调亮相。而且,他不是裸身而来,而是带着他的新片《有种》,寻找海外买家。就此而言,张元是个“有种”的中国爷们,与其说他是给北京的"80后"正名,也是为自己正名。
    这部片子能卖出多少海外版权不得而知,但张元的《有种》不可能是“烂片”。---不是高看张元,而是其有能力驾驭这样的片子。一个能拍出《北京杂种》的主儿,拍《有种》应该是驾轻就熟,就像张元所言,“做起来感觉很顺手”。如果说当年的“杂种”是以崔健、何勇和窦唯这帮哥们作为素材;张元淡出圈内的这两年则集中精力去和北京的“80后”们厮混在一起,尽力去消弭他和这帮新生代主流人群的“代购”隔膜。因为多了吸毒被抓的生活经历,张元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恐怕更加深刻,相人的本领也会更高,人们有理由相信他能用最典型最文艺的镜头表现出“80后”的“有种”内涵来。
    但是,张元也有自己困惑乃至硬伤。在张元淡出影视江湖的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是好莱坞大片继续在中国市场“砍瓜切菜”赢得票房大丰收;另一方面是香港导演、明星们扎堆北上抢滩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商片也迈入了高票房时代,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到姜文的《让子弹飞》,中国大片在不到一年内实现了从“5亿元”到“1亿美元”的飞跃。在这场强劲的商品风劲吹之下,坚守文艺路线的“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也宣布进军商片,拍摄《在清朝》。
    相比之下,张元就有些落伍了。当年的《北京杂种》尽管获奖,但属于官方禁片,难得在内地院线见光。这是“第六道导演”早期成名惯用的套路,没有人否认其电影作品的文艺性,但和市场隔膜的小众属性,显然和当今的影视市场化不合时宜。何况,《有种》和《北京杂种》题材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是把“60后”换成了“80后”,而且只是演绎京城“80后”的故事,题材狭隘,受众范围小。可以说,张元的复出不是超越,而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所以,光靠《有种》,张元只能证明自己的“回归”,却无法给自己的影坛地位正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