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华商报
针对《焦点访谈》节目曝光部分地区存在色情低俗演出现象,暴露出的演出市场管理和执法当中存在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文化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今后进行营业性演出有关部门必须现场监管,严厉打击淫秽色情演出并整治低俗演出宣传。为规范演出市场,文化部提出7条规定。其中在主体准入方面,文化部要求文化行政部门严格审核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相关资质条件,并强调在发放《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时,必须注明经办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以备查验。(28日《京华时报》)
色情低俗表演,早就不是秘密。城市歌厅、酒吧,可谓公然,正规的礼堂会堂,也不乏低俗演出者;乡村草台子,野班子,更是公开低俗,现场色情,红白喜事和场集街市,都可看到如此景象。对于此类低俗的色情表演,公众普遍地表达不屑甚至义愤填膺,但是这类表演依然充满人气。很显然,既然没有监管,人们乐得接受诱惑,现场体味活色生香的感官享受。
可见,在法治监管缺位或无所作为的情况下,道德性的自律几乎没有意义。在此情境下,人们对于色情表演的挞伐,不过是轻飘飘的道德胡话。文化部看到了监管的缺失,要求从市场准入层面对演出主体进行严管,并到现场监管其是否越轨,这当然是好事。不过,现场监管能否管住色情现场演出,还真的不可定论。
记得文化部也曾经出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给治理假唱、假奏提供了法制依据。但执行效果如何,众人心理都有一杆秤。现在用现场监管的方式去监管色情表演,似乎更加难以奏效。众所周知,贯以低俗色情表演的市场经营主体,要么是证照不齐的草台班子,要么是混搭起来跑江湖的卖艺者。这些演出团体,本来就不会到文化部门备案,自然也不会提供让监管部门“审核”的资质文件。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游离于法治监管体系外,对这些演出团体讲法治、谈监管,论准入,岂不是对牛弹琴?
既然监管无着,准入无序,这些草台班子的低俗色情表演就是流寇主义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此情境下,文化监管部门连去何处监管都不知道,又何以到现场监管?何况,许多低俗色情演出,要么是在城市晦涩地带的娱乐场所上演,要么是在山高皇帝远的乡村,文化部门有多少执法者能够撒下去释放有效的执行力?在一些黑恶势力渗透的娱乐场所,缺乏有效威慑手段的文化执法人员也无法实施有力监管。
当监管存在无谓的风险和明显的不确定时,这样的监管就成了空管。因此,文化部设定的监管条件,是在理想和周延的市场状态下进行的。事实上,演出市场却是极其紊乱和不正常的,用理想主义的监管应对紊乱的演出市场,只能是乌托邦式的想象。
感此,文化部仅仅靠一个通知,是无法禁绝各地频出的低俗色情演出的。当务之急,是对当前的演出市场进行风险分析和分类评估,将正规的演出团体和跑单帮的野班子给区隔出来。对于前者,用正常的监管手段即可管得住;对于后者,则要具体分析,动用系统性的监管手段,采取围剿才能取得实效。关键是,文化主管部门还不能仅仅止于监管,还要学会弹钢琴和解剖麻雀,思考社会上出现低俗色情表演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涵养健康理性的娱乐方式和繁荣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才能铲除低俗色情表演的土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