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3月7日羊城晚报
“政府应该是穷政府,公务人员花纳税人的钱必须非常节省。”3月5日下午,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财政预算公开要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应该制定政府公务支出的标准。
国富民强,既是中国的传统政治理想,也是普罗大众的民生愿景。因为国富的宏大叙事,是民生安乐的现实基础。现实是,中国确实国富了---GDP总量全球第二,财政收入仅次于美国;民生层面,却差强人意---人均GDP、人均收入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较低水平。关键是,公众收入和物价水平极不相称,公众幸福感不强。国富如何反哺民生,早就成为公众热议的公共话题。
在此语境下,李金华的“穷政府”论,可谓说出了亿万民众的真心话。在公众看来,所谓的“穷政府”论,并不在于要政府贫穷,而是在现实“国富”的平台下,如何节省公共财政,让公共财政更多更好地反哺民生。因此,这里的“穷”是相对的,其核心是通过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让政府公务支出明晰化、明细化、标准化,全过程曝晒在阳光下。用总理的话说,就是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相比以往,财政预算不再以国家机密的形式遮遮掩掩,这是一大进步。当3月5日“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拿到“国家账本”(《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看到,一系列的数字凸显财政预算的公开与进步。但是,对于公众关心的“三公消费”,人们发现披露得依然不够细致,也就是说没晒明白。这离总理的期待“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还有性当的距离。“三公消费”不公开,社会上就会流传各种版本(譬如三个3000亿),其他民生支出的增长就失去了公信力。因为《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为2547.3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3784.9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485.35亿元,三项民生支出7817.68亿元。这个数字和民间流传的“三公消费”9000亿(三个3000亿)相比,最典型地证明了一个尴尬:富政府穷民生!
当然,也许9000亿的“三公消费”只是虚拟的浮夸数字,不足信也。但问题是,“三公消费”到底是多少,应该通过财政预算明明白白地周知“两会代表”,清清楚楚地公之于众。否则,财政预算就很难取信于民,公共权力在民众眼里心中的形象就很难消弭败家子的形象。
李金华先生曾经任审计署审计长,任内掀起过多次“审计风暴”。他的“穷政府”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按照他的说法,“除了财政预算以外,还有一些钱在财政预算以外不受监督。”比如小金库,还有庞大的土地出让金(去年一年将近3万亿)有的已经纳入预算了,还有些城市没有纳入预算。也就是说,纳入财政预算的部分,“三公消费”不明确;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的“体外循环”部分,更是一笔糊涂账。所以,李金华的“穷政府”论,折射了政府很“富”,花钱无节制无监督的现实。
让政府“穷”,不是为难政府,而是要给政府预设制度性的支出节流阀,这就是预算公开透明的责任。政府支出多少,支出到哪些地方,如何支出?都应该是明明白白的一本账。如何预算公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榜样。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民生安慰剂,也是绝佳的防腐剂,更是速效的社会润滑剂。当然,一旦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三公消费”的阴谋化解读也会烟消云散。故而,财政预算公开透明,说白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让政府穷,让民生富,亟需财政预算公开透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