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飞机飞的亏损尴尬与民生愿景

(2011-02-25 07:52:42)
标签:

杂谈

刊于25日时代商报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称中国现在运营的175座机场中约130座存在亏损,2010年亏损数额达16.8亿。他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局对支线的补贴超过60个亿,尽管机场亏损但所在地政府没有埋怨,而是积极进行扶持。(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大建机场让飞机飞,一直是各地政府所热衷的。很简单,有飞机意味着城市地位的提升,更能提振招商引资的效应。显然,建机场并非城市客观上的必需,而是决策者主观的必然。按照流俗的说法,就是“机场热”。
    机场热的负效应已经来了。运营中的175座机场越有130座存在亏损,去年一年亏损就高达16.8亿,过去5年民航总局对支线的补贴就超过60个亿。可见,各地纷纷“让飞机飞”的愿望实现了,但是却带来了几十亿元的大窟窿。有趣的是,面对亏损,各地政府并不埋怨,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
    这种违逆常识的政府行为,按照有关方面的解读,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1:8,带动的是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各地财政倒贴,值。
    大约真的如此罢!可是,对于公众常识而言,七成多的支线飞机一直在亏损,总不是那么回事。每年补贴数十亿,都是从纳税人荷包里掏出来的。对于普通人而言,飞机票价远远超过公众出行的成本预期,通常的交通工具还是汽车和火车。也就是说,对于普罗大众,坐飞机远行的现实意义不大。事实上,七成亏损已经说明了飞机场和基础民生的隔膜和不兼容。在此逻辑下,纳税人掏钱奉养远离民生的飞机场,公众也许并不觉得值。
    民众觉得不值而政府觉得很值的工程不是公共工程而是政绩工程。对于亏损的政绩工程,若公共财政依然不遗余力地补贴支持,那就异化为面子工程。至于所谓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不能单纯从经济学数据来测算的,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民生期待。得不到民众支持的产出,就像虚夸的GDP数据,不过是验证功利主义的注脚。
    其实,机场重复建设早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以长三角经济区域内的机场布局看,该地区有17个民用飞机场,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9个,超过美国每万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这一区域的机场,除了上海虹桥、南京禄口机场外,其他大都处于运营不足的亏损状态。长三角如此,其他地区也是这样。更有甚者,中西部地区,也在赶建机场的趟儿,这股风刹不住,每年机场亏损的窟窿还会更大。
    不仅一厢情愿的“让飞机飞”导致亏损,“让高铁飞”也是这样。高铁票价的高企,飞驰而过的高铁车厢只有寥寥数人,而普通列车,则一如既往地一票难求。
    与其让飞机、高铁“吃不饱”地飞驰而亏损,还不如降低飞机和高铁票价让公众尽享现代化的便捷交通。也许,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会改变机场亏损的市场尴尬。值得一提的是,接地气、慰民生的亏损,起码是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远比机场和高铁为精英人士专供而公共财政补贴来得实在和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