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扫帚”扫出中国电影的尴尬

(2011-02-24 07:47:51)
标签:

杂谈

刊于24日华西都市报

 

 由《青年电影手册》创办的“金扫帚奖”昨日在京颁发,《孔子》、《大笑江湖》、《非诚勿扰2》斩获最令人失望影片奖。参加颁奖典礼的有著名导演以及200多位对中国电影充满关切的影迷。他们挥舞着扫帚,喊叫着让他们失望的导演、演员、影片的名字,让原本严肃的金扫帚奖透露出狂欢的气息。(2月23日《东方早报》)
    法国有个“金闹钟”,美国有“金酸梅”,中国有“金扫帚”,这些奖项都带金字,然而却是讽刺性极强的“烂片奖”。不过,此番中国“金扫帚奖”,扫出来的是中国电影的尴尬。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电影遇上了好年景。不仅好莱坞抢滩中国电影市场,香港大佬级导演也纷纷北上,中国著名导演,若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也摆脱了前些年“申奥”落败的晦气,纷纷领衔中国式大片,而且电影票房接连惊喜。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大蛋糕更是高达百亿。在此电影荣景之下,金扫帚毫不留情地拿中国电影大佬们说事,把去年风声水起的冯小刚还有胡玫评为“最令人失望”,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没有人否认,中国步入了市场化的大片时代。以“第五代导演”为先驱而且至今主流的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们,他们都是谙熟市场的老手和凝聚票房的行家。且不说那些宏大叙事、充溢权力美学而又浮华形式主义的“申奥”大片,这两年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可算是票房畸高却是烂片的典型代表。
    《大笑江湖》甚至电影版《武林外传》恐怕也难逃烂片的嫌疑。即使是让人眼泪流尽的《唐山大地震》、融入王朔式哲学的《非诚勿扰2》;看似很文艺的《山楂树之恋》和《赵氏孤儿》,在血统上也是“伪文艺”。因为,这些大佬级的导演们,统统蹩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将票房看成了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志。也正因为如此,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导演们一直在比拼票房,娱乐媒体也都围绕着这一话题做文章,甚至导演们为此还玩起了“偷票”、规避档期等把戏。冯小刚去岁取得票房完胜,但也因为插入广告和到处打口水仗为圈内人和观众所诟病。
    就此而言,去年的大片,无论是煽情、文艺还是无厘头,已经沦为了票房的噱头。观众不是被动娱乐的傻瓜,对于导演们的功利极致化自然不会愚蠢到一味鼓掌叫好。“金扫帚奖”不过扫出了中国电影的常识,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除了有产品的市场属性,文化极度苍白也是让人失望的。所以,极端市场化、功利化,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重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还存乎第二层尴尬。那就是新一代电影导演的过度“文艺化”,正如出席“金扫帚奖”活动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所言:“我希望未来不是特别搞笑的,不是特别穿越的,不是特别胡闹的、嘻哈的电影,也能在电影院里慢慢站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排片上比较好一点,让很多喜欢这样电影的观众真正享受好的电影,除了大片之外,还有所谓的文艺片。”一句话,给予文艺电影相当的空间。这话听起来不错,但也难免矫枉过正。因为“第五代导演”纵横中国影坛已经30多年,“第六代导演”虽然频频在海外获奖,但其文艺化的电影却一直处于小众状态。即使是这一代的翘楚贾樟柯,还未真正实现市场化的转型。因此,王小帅们的呼吁一方面是至情至真,但如果秉承原教旨主义的电影文艺,则永远不能成为中国影坛的主流。
   成熟的中国电影,既要保持文艺化的血统,也要杂糅市场化的基因;偏颇哪一个方面,都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