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时代商报
央行于兔年正月初六晚间突然宣布加息,又一次分别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自9日起执行。(9日《东方早报》)
兔年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晚上,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加息的“靴子”踏着春天的脚步而来很正常。从去年10月至今,这是央行第三次加息。央行动用汇率杠杆,用不着经济学家的解读,普通人都晓得是为了平抑难以遏制的通胀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此次还上调了活期存款利率,打破了2008年11月以来“岿然不动”的格局。
对于央行而言,“靴子”踏地有着预定的市场目的,如前所述的平抑通胀,还在乎给新一轮房调“国八条”加把劲。但对于民众而言,却关心的是民生小事。公众在怀想,春寒料峭里的加息“靴子”能否带来春风般的期冀和愿景,能否让人们在这个春天里不再遭受通胀的煎熬、蜗居的痛苦?
故而,加息的消息甫出,人们就急着在算民生帐。一个是看似利好的储蓄帐,加息后,10万元定存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的利息分别增加了87.5元、150元、250元、700元、1050元和2250元。喜好储蓄的国人,钱存银行终于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但民众乐不起来,因为还有更不划算的两笔利空帐。
首先是首套房贷款,计息后按照基准利率(6.6%)计算,贷款100万元20年还清,月供增加了117元,总利息增加了2.8258万元。与执行7折利率优惠时相比,月供则增加了1371.32元,总利息增加了32.9万元。若加息“靴子”朝着二套房、三套房“踹去”,蜗居着的普罗大众或许热烈鼓掌。可是,这只“靴子”朝着首套房贷款“开刀”,就有些贫富不分、“洗脚水和孩子”一并泼出去的意味了。面对春天里横飞过来的加息“靴子”,期望首套房贷款的人们不仅倒吸一口凉气---还是不要买房了。
其次是加息跑不过CPI增速。去年全年,CPI增幅为3.3%,计息后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让公众相当狼狈,钱存银行收益为负,不存银行,投资股市、房市更属饮鸩止渴,关键是没有完善的社保制度托底。负利率语境下,公众只有焦虑的份儿,而无幸福的感觉。
由于加息通道已经打开,加息的“靴子”已经走出了一条惯性的路径,市场预期和公众心理期望也会水涨船高。加之很多学者预估,未来CPI增幅或呈现超容忍度,一月份的CPI增幅或朝5%。在此情境之下,年内或还有数次加息机会,若通胀不缓解,加息的“靴子”就会一直踩下。摩根大通认为,2011年内中国央行将加息三次。
市场是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牵一发动全身。从理论上讲,加息确实能够增加房地产商信贷融资的成本,降低人们购房的预期;亦能舒缓通胀压力,冲抵物价高企带来的民生焦虑。但是,货币政策都度,加息幅度和频率都要和市场的脉搏共振,不可能无限度地加下去。否则,宏观经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胀变成滞涨,民生依然难享福祉。正因为如此,房控也好,房控也罢,减税也好,政策的每一次出手,都是谨小慎微,不能也不敢操之过急,以免出现经济硬着陆、民生大紊乱的风险。
不过,面对泡沫化的房市,超警戒的通胀,焦虑化的民生,政策发力还踌躇不得。好在中国有丰裕的财政基础,通过有序的转移途径反哺民生,再辅以财税和货币政策,复方治疗多管齐下,或能破解市场乱像和民生忧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