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2日深圳商报、中青报(注:最新消息是嫌犯已被捉)
北京故宫被盗,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8日晚至9日凌晨之间,故宫博物院被“凿墙盗宝”。依据此前媒体报道,故宫的安全防卫如今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但此次看来未能阻止偷窃事件。警方对此案已展开调查。(5月11日《京华时报》)
看了这篇新闻,给人的感觉是:不仅这盗宝贼的胆忒大了,而且故宫的安保措施太“奥特”了。据称,被盗文物虽说没有故宫馆藏,只是香港私人展物,但失窃价值也高达数千万元。更困扰的是,虽说警方已经用录像锁定了“嫌疑男”,但嫌犯如何穿越故宫安保的四道防线,到底是网络上风传的“凿墙盗宝”还是闭馆前藏匿半夜施盗,到目前为止都是一头雾水。
总之,来自故宫的盗宝案越发扑朔迷离,不仅悬疑,而且颇有娱乐效果。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原来故宫曾经有过5起盗宝案,但都被破获。不过,上世纪中晚叶的盗贼们只是缺乏技术含量的小贼,被抓获一点都不令人奇怪。四道防线都防不住的贼,可是防不胜防的江洋大盗。因此,无论故宫、媒体还是全国人民,都不要有“既然过去...现在依然”的逻辑幻想,指望这次盗宝也能如愿破案。当然,如能立即破案,人们自然也会大呼阿弥陀佛。
还有就是,博物馆失窃案,本身就传满传奇色彩。否则,博物馆失窃案也不会成为好莱坞和全球各地不老的影视题材,譬如《偷天陷阱》、《盗走达芬奇》等。而且,全球各地博物馆和艺术馆被盗事件也是经常发生。美国作家爱德华·多尔尼克曾写过《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一书,书中指出,这些“失窃的杰作可以组建一座博物馆,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相匹敌。其藏品包括551幅毕加索,43幅梵高,174幅伦勃朗,以及209幅雷诺阿。维米尔也包括在内,还有卡拉瓦乔、凡·艾克、塞尚、提香、格列柯……”而且,很多偷窃手法很弱智但很有效,譬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在卢浮宫关门后,让一个偷偷藏起来的工作人员放衣服里偷走的。
和西方的著名博物馆相比,故宫的历史更悠久,文化积淀更深厚,馆藏文化也更丰富,能从这里偷走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也会引发舆论兴奋点。可以说,这位盗贼已经变成了名人。
所以,既然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都躲不过被盗的宿命,故宫失窃似乎也有某种“合理”逻辑性。不过,这种“合理”不是偷盗有理,而是应该理性应对这起偷盗事件。一方面,有关方面和公众不要太过煞有介事,将盗窃责任一股脑地发泄到故宫那里,对故宫展开猛烈的舆论挞伐。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安保措施也有疏漏和死角的地方。另一方面,故宫也不要玩太极,搞混沌,除了配合警方破案,也要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让公众了解整个事件的所有细节,化解公众的悬疑,消弭小道消息的恣肆蔓延,为破案带来层层迷障。更重要的是,故宫还要反省自身,弥补安保漏洞,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无论什么样的“防”都不如“心防”重要。除了设置物理和技术的防盗网,用心对待文物才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相信警方的能力,更希望在短期内将此蹊跷之案破获。当然,中国艺术家从中汲取艺术灵感,有朝一日拍摄出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式博物馆失窃案影视剧来,也是公众的娱乐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