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涨价凶猛吁国富反哺民生

(2010-11-30 21:19:46)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国侨报文集
    29日的《人民日报》如此描写北京市井生活:在北京一幢写字楼里上班的甄玉发现,外卖附送的豆浆没有了,沙琪玛从八块九变成十二块六,超市里几棵油菜标价两块钱。此外,小甄发现自己取钱频率变高了,以前三百五百地取,现在八百一千地取。朋友聚餐,以前没感觉,现在参加前要先打打算盘。小甄说不清楚这种切身的体会是因为走出校门直面生活了,还是涨价实在过于来势凶猛......
    第一党报以细节描写的方式,尽数普通北京人在高物价时代的困窘生活。事实上,不仅仅是首善之地的民生被高物价搞得狼狈不堪,中国各地莫不如此。一轮轮的涨价潮,宛若寒冬里源自西伯利亚的寒潮,高频率地袭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政策给力的所谓十六个药方,凸显当前日用消费品物价调控之难。
    民生之重,吃在要冲。吃喝价高,意蕴丰厚的社会民生就变成了嗷嗷待辅的个人维生。遭遇如此境况,民意或恐慌、或愤懑,则会导致社会基础的不稳。故而,谁都晓得很朴实的道理,民生无小事,不仅不能让公众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甚至不能让人们产生饥寒交迫、生活没有愿景的感觉。
    人们晓得,只要是市场经济,总有通胀的周期性捣乱。通胀不可怕,只要政策得当,调控有力,将失衡的市场杠杆给摆正了,市场就会走回正道,物价也会变得平稳。怕就怕在,通胀来了,讳疾忌医,积劳成疾,乱开药方,市场像无头苍蝇乱冲乱撞,走入歧途。公众在市场乱象中不明所以,在信息纷扰中徒增了担忧,甚至随着紊乱的市场而抓狂,或不当屯物,或跟风抢购,或盲目投资,在高物价的消耗战中再赔上多年积蓄的财产。
    加息了,不贴了,十六个调控物价的药方开出了,但是物价何时才能降下来?通胀挟裹着的是市场的惯性和压力,调控即使是联出组合拳,要难以遏制。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通胀的每一轮来袭,调控都要经过防御和相持阶段。而相持过后,市场即使平稳下来,整个市场的物价水平也未必回落到通胀前相对较低的物价时期。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时代,高物价是必然的趋势,低物价一旦远去就成了永别。现在正是宏调和市场的僵持期,也是民生最为难耐和困苦的时候。此时,只让民生挺住是不公平也没有道理的,政策调控还应持续给力,而且要给予民生更大的实际福祉。
    好在中国有这个实力。论GDP,中国是老二;论财政收入,今年有望达到8万亿,也是仅次于美国的老二。且把华而不实的GDP抛在一边,8亿万的财政收入大蛋糕可是货真价实的,也是体现中国国富的象征。人们税收为人民,这话在理;现在物价飞升,民生困窘,从这块大蛋糕上稍微切一快,反哺民生,远比被层层行政阻力销蚀掉的所谓调控组合拳来得实在实惠。
    国富民穷,绝非民意所期待;国富民富,才深孚民意。现在锅里满了,碗里不足,以有余补不足,不仅是公共治理的最简单要求,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最简单的民生道理,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损有余而补不足。
    日前,瑞士瑞信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成年人人均财富值,在过去十年中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000美元,而2010年全球人均财富为4.38万美元。报告称,中国财富总值增加到现在的约16.5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新兴财富阶层的主力。
    如果说中国自己的经济统计数字有时候因为“打架”、因为和现实生活不符而不为我等所采信,来自老外的统计数字应该是真的吧。关键是,从数字看中国人或充溢自豪甚至血脉贲张,可是那总是镜花水月的数字财富和纸上画饼。不过,“人均”掩映下的两极分化确乎是事实,但国家财富激增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财政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财富的有序调节,说到底依然是公权之责。
    对于民生而言,眼睛当然要顶着上边,不是乞求施舍,而是合理诉求。
刊于12月1日美国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