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15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近期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已引起高度关注,有关方面最近将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11月16日《中国证券报》)
还未到年底,媒体已经评选出年度汉字为“涨”。这个“涨”不是收入的“涨”而是物价的“涨”,“涨”得人心发慌,“涨”的人心焦虑...而这个让现实民生困扰万分的“涨”字,其实都和宏观经济的“胀”字脱不开干系。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
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已经传导至民生层面。对公众而言,基本的逻辑是通胀就是“钱毛”,“钱毛”就是钱不顶用,钱不顶用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糖盒子...反推过去,当下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家庭主妇们,嘴里唠叨着的就一个字“涨”。
终于,有权威人士透露,权力要出手抑制物价了。这是个好消息,只要把物价降下去,尤其是那些攸关民生的食品价格降下去,人们才能安心和放心。尤其是,冬天来了,元旦和春节还远吗?这不是浪漫诗歌的呓语,而是现实生活的追问。寒冬腊月到春节年关,是国人消费的旺季,消费品是否丰裕、价格是否合理,最能牵动民意的聚集。民意顺畅,社会稳定一偏和谐;民意不平,则易从腹诽变成民怨潮流,继而影响社会安定。
所以,抑制物价不单是经济学命题,也是政治和民生课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曾言:“我们无法说清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是因为有通货膨胀,抑或有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看似拗口的这句名言说明了一个朴实的道理:通胀没有预期只有来临。因此,对于通胀,只有应对,没有应付。这是对决策者的警示名言,此时不要再谈所谓的预期,而要落实到解决通胀的举措上来。
市场经济的中国,不是没有经历过通胀的考验,遏制通胀、抑制物价也并非无策可循。就像新闻源中所说的那样,首先是权力有所作为,提供一揽子政策。不过,这一揽子政策应该从货币着手,毕竟“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语)。因此,公共政策亟需掉转方向,不能再向市场超发货币,而应通过货币手段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抵御通胀的能力。除了增资,还有货币和实物补贴的综合运用。
通货膨胀是穷人的杀手,导致富人囤积居奇和穷人的购物恐慌。权力出手,就是要严惩囤积居奇的市场投机行为,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平复众生焦虑的市场心绪。
让市场稳下来,让物价降下来,让商品多起来,让民心静下来,这是公共权力的责任。有7万亿公共财政托底,回馈于民降低通胀风险,也是公权义务。
17日燕赵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