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混乱的通胀解读和民生焦虑
(2010-11-15 07:19:09)
“买一扇排骨花了40多元,比上半年明显贵了。”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椿树园小区的张大爷告诉记者,早上经常去买的阳光早餐最近也提价了,烧饼夹鸡蛋由以前的1.5元涨到现在的2元。记者在上海市区一些超市和菜市场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均表示已明显感受到蔬菜和主副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下半年以来上涨幅度估算值在30%至50%不等,“现在还不会囤油囤粮,蔬菜价格上涨也只能被迫接受。”有消费者表示。(14日《新华网》)
不仅京、沪市场,全国各地莫不同此凉热。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这是权威数字!但是近期舆论,对于通胀的解读,几近混乱状态。
一是有研究者认为,中国CPI5年来被调低或低估7%,如果是这样,中国通胀时代早已来临没有了悬念;二是也有专家认为,CPI同比涨幅4.4%,通胀压力是显然的;三是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通胀。因为发达国家CPI构成中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而中国CPI中农产品或食品类占1/3。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扬导致CPI上行,是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上涨;四是舆论的声音更是五花八门。
这些解读相互矛盾,甚至混乱,社会上出现的囤积现象,不能不说是此类焦虑心理的反应。
事实上,通胀是不是来临,民生的现实情境以及现实的民声更具参考性。公众不是经济学家,不会用深奥的经济学属于去探究考证,只会依据生活实践来得出自己的判断。对公众而言,通胀就是“钱毛”,“钱毛”就是钱不顶用,钱不顶用就是物价高,物价高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糖盒子...反推过去,当下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家庭主妇们,嘴里唠叨着的就一个字“贵”,京、沪两地的农贸市场足以说明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中国的CPI设计中,农副产品或食品类占1/3,那么这些商品的涨价自然是评价通胀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物价上涨不是通胀的说法,显然是不谙稼穑的迂腐,而乏了亲密接触民生的人味。
即使按照学究式的解读,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上涨才是通胀。那现在的物价上涨是不是和央行增发的43万亿人民币有关系?央行已经承认增发,学者们应该从这方面去给公众做一些释疑解惑工作。CPI和货币增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狭义货币M1和CPI应该趋于对应关系。现在的问题是,两者数值严重不对应。从常识判断,CPI数字被低估应是事实。
承认通胀不可怕,任何国家都难以摆脱这种经济现象。辩证而言,通胀也未必全是坏事,就像人体的头疼脑热,它会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预警和调节作用。促使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综合运用财税、货币的杠杆去解决。同时,也是公众政策关注民生,让民生安然过度经济困境的体现。如通过增资的方式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可支配消费的能力,如给予低收入群体物价补贴增强民众抵御通胀风险的信心,如通过政策效应进行限价,打击各类囤积居奇和市场投机行为等等。
不承认通胀或讳莫如深地回避通胀,不啻讳疾忌医。如此作为,在政策设计层面---或瞻前顾后,难以发力;或仓促出台,难孚民意。在市场运行层面---或囤积居奇,投机添乱;或制造恐慌,市场紊乱。在民生民意层面---或抢购屯物,市场跟风;或民怨迭出,影响安定。
承认通胀不仅翻不了天,却能起到了平稳市场平复民生情绪的作用。因此,公共政策给力慰藉民生,,就能消弭通胀的负面影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