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保部首次公布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部分地区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环保部表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11月5日《新京报》)
城市污染那么厉害,问题很严重。查找罪魁祸首,环保部揪出了机动车尾气。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小康起来的中国人,购车变成了日常消费行为。去年,中国成为超越美国的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今年全年卖出的汽车数量有望达到1700万,超越美国历史上最高水平。车有多少?据环保部日前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2009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1.7亿辆,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25倍。其中,汽车6209.4万辆,摩托车9453.1万辆。这些机动车释放的废气高达5143.3万吨。
数量惊人,但公众感受未必很深。因为汽车尾气虽能看到,但释放出来就随风而逝了。一句话,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其实是看不见的隐忧。这样的大气杀手,对公众的警示并不强烈。也正因为如此,当有关方面抛出车船税提高的草案时,大众舆论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表达不满。人们这所以这么反应,就是因为公众只关注到了汽车消费成本提高的私人因素,而没有考虑到大气污染的公共原因。
似乎,是公众的认识除了偏差,缺乏环保意识。但是,汽车市场的消费动力,从根本上讲是产业政策所致。世界各大品牌的汽车几乎都在中国市场抢滩,国产汽车也发展起来。尤其是各品牌的4S店几乎遍布各种级别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是政策鼓励国人大力消费汽车。就此而论,汽车尾气给中国城市带来的环保压力,说到底是公共政策和城市治理所致。
哪怕是最不善于联想的人们,也很容易将环保部的“年报”和提高车船税的草案联系起来。逻辑所及,公众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先污染后治理,本来就是公共政策的瑕疵;二是将城市污染的责任转嫁到公众身上,提高公众生活成本,增加公众负担;三是提高税费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汽车尾气的污染难题,只不过是提高了大气污染的成本而已。
正如前述,汽车尾气污染纵然严重,因为看不见公众未必认账,就和全球气候变暖一样的道理。所以,权威的数据对公众缺乏说服力,更不能作为改变公众生活方式或出台提升公众生活成本的依据。涵养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还需理性的公共政策引导。所谓理性,肯定不是用转嫁负担的方式,让公众来为城市污染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更为关注的是看得见的污染。譬如和人们生活攸关的江河湖泊的环保治理,效果如何,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还有就是,每年夏收秋收季节,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弥漫到华北平原的秸秆焚烧。如此的污染景象,已经持续多年,但总不见有所好转。农民焚烧秸秆自然有着迫不得已之处,城市遭受烟霾戕害似乎也属于无可奈何。但关键所在,还是各地监管不严、治理不到位。如果说连农民焚烧秸秆的粗放式管理都搞不好,又如何破解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城市尾气污染?
故而,无论是缘起于乡下人烧秸秆所致的看得见的污染,还是城里人购车带来的看不见的污染,都折射了公共治理的弊端。
加载中,请稍候......